研究發現一種致病性遺傳變異可能增加胃癌患病風險
近日,發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大型病例對照研究,發現當一種致病性遺傳變異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結合時,患胃癌的風險將顯著增加。該研究有助于開發用于治療胃癌的定制基因組藥物。
我國科學家首次闡明進食行為全過程的精細神經調控
攝食是指機體為個體生存、保障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和從事各種活動的能量需要所進行的取食行為。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自然選擇塑造出了各物種精妙的進食行為調控策略,并將其固化到了大腦神經網絡中。然而,在進食行為全過程中,離散神經群體在協調不同行為和動機方面的互補作用仍是未知的。
我國科學家揭示大腦中NMDA受體功能多樣性的分子基礎
NMDA(N-methyl-D-aspartic acid)受體是大腦中最重要的興奮性谷氨酸門控離子通道,可介導突觸傳遞和可塑性,調控神經發育學習記憶等多種腦功能。其功能異常涉及諸多神經或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是藥物研發的重要靶點。
我國科學家揭示“心理韌性”的生物學機制
抑郁癥是最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但其識別率低、治療率低以及極低治愈率,且全生命周期均可發病,治療個體差異大。全球約有3.22億人遭受抑郁癥困擾,新冠疫情肆虐更加重了抑郁癥的危害。應激是抑郁癥發病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面對應激和創傷都會發展為抑郁癥,有些抑郁癥患者能夠“自復原”。
科學家揭示神經免疫在阿爾茲海默病中的關鍵作用機理
阿爾茲海默病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漸進性認知功能衰退和大腦萎縮,細胞外淀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聚集導致的神經纖維纏結被認為是阿爾茲海默病的兩大關鍵特征。目前,神經免疫與淀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病理改變的關系仍知之甚少。
我國科學家從哺乳動物唯一全器官再生模型鹿角中發現具有強大骨再生潛能的干細胞群
人體組織器官再生是重要的世界科技前沿方向之一。研究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器官和附肢如何實現再生,對組織器官損傷修復和對抗器官衰老具有重要意義,但基于干細胞的器官修復及抗器官衰老在臨床轉化時存在著干細胞修復能力較差及物種差異巨大等不足,導致干細胞療法的應用受限。
我國科學家在腦動靜脈畸形破裂風險的精準預測識別方面取得突破
腦動靜脈畸形在人群中發病率約為0.01%~0.50%,年破裂率約為1%~3%,是中青年發生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病因。在腦動靜脈畸形的臨床治療決策中,干預治療可能造成的功能障礙風險與保守治療潛在的遠期出血風險難以權衡,臨床醫生需要一種可靠的預測和風險分層工具來預測未破裂腦動靜脈畸形的長期出血風險。
國外繪制出昆蟲完整大腦圖譜
英國劍橋大學科研人員通過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切片掃描果蠅幼蟲大腦,生成了完整的大腦圖譜,顯示了果蠅幼蟲大腦中每一個神經元以及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方式。該研究有助于理解大腦中神經信號傳播引起的行為和學習機能原理。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我國科學家發現強化降壓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風險
高血壓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發生和全因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但在中、低收入地區,高血壓控制面臨著多重障礙,如難以獲得高質量的醫療保健、抗高血壓藥物的成本和可用性、健康素養低以及對高血壓狀況的認識不足等。因此,對于這些地區的高血壓患者,急需提供有效的高血壓控制策略和可操作方案。
國外開發出新一代6G太赫茲波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科研團隊研發出可生成穩定度為1/1000萬億的太赫茲波(THz)的技術,可作為6G移動通信頻段,適用于新一代6G無線通信、量子光譜技術等領域。
國外開發出新型單光子探測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發出一種名為“用于計算光量子的性能增強型陣列”(PEACOQ)的新型光子探測器,有望用于量子密鑰分發。
國外超高速照相測量技術有助探索復雜物理現象
科研團隊表示,該測量技術僅需3.47ms即可測量分辨率為1024x882像素、寬度為6.4mm、高度為2.4mm的區域,下一步將繼續優化提高該技術的檢測速度。此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Light:Science and Application》上。
國外開展對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的研究
西班牙科研人員在《自然》上發表文章,分析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小行星相撞實驗,有助對量化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碰撞產生的脈沖因子β和相關動量變化的研究。
我國科學家揭示魚類結冰耐受適應的分子機制
溫度是影響生物生存、繁殖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極端寒冷的環境下,一些恒溫脊椎動物采取冬眠的方式,而無法調節體溫的變溫脊椎動物如南極冰魚可通過產生抗凍蛋白的方式避免體液結冰。有種不常見的生存策略是忍受體液的結冰,但這種復雜的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解析大豆三維基因組遺傳多樣性
染色質的高級結構是基因組中順式作用元件發揮功能的先決條件,其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高等植物中,關于三維基因組遺傳多樣性的深入研究尚未開展。基因組變異和三維基因組變異的關系、三維基因組變異在作物馴化中的效應等諸多科學問題迄今為止仍知之甚少。
我國科學家定向進化PET解聚酶推動廢棄PET塑料完全降解
隨著資源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廢棄塑料的有效回收與再利用已成為全球性研究熱點。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合成塑料,PET的酶促解聚為廢棄塑料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條綠色途徑。IsPETase是近年來報道在常溫下對PET水解活性最高的酶,但IsPETase的低穩定性限制了它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