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揭示促進肝再生的雙向潛能肝臟祖細胞
肝臟嚴重損傷且當肝臟細胞介導的再生功能無法發揮時,膽汁上皮細胞(BECs)具有轉分化為功能性肝臟細胞的潛力。這些具有組織干細胞潛能的BECs及其轉分化機制仍待研究。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了促進肝再生的雙向潛能肝臟祖細胞。
科學家開發時空轉錄組學并在亞細胞水平揭示RNA動力學圖譜
細胞轉錄組的時空調節對細胞內蛋白質的正常表達及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于現有轉錄組學方法不能同時獲得時間和空間數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開發了時空轉錄組測序技術,并應用于探究RNA的生成、轉運和降解速率,在亞細胞水平揭示RNA的動力學圖譜。
科學家揭示前內側丘腦在選擇和穩定記憶中的作用
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影響機制仍有待研究。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研究團隊揭示,前內側丘腦在記憶的選擇和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科學家揭示利用骨髓涂片診斷和分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深度學習算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種致命的髓系惡性腫瘤。骨髓涂片的細胞形態檢測是髓系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斷重要標準之一。
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功能性膽管樹類器官并動態揭示其代謝組學特征
膽管樹網絡對于肝臟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至關重要。功能性生物工程肝可有效改善肝移植物供體不足導致的治療短缺,在肝衰竭替代治療領域極具應用前景。然而,目前有關于生物工程肝的研究大多缺少功能性膽管樹網絡結構,這導致用于移植的生物工程肝無法將肝細胞代謝廢物和膽汁成分排出,從而再次導致嚴重的肝組織損傷,極大降低移植成功率。
我國科學家揭示Syt3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和神經功能恢復中的作用
突觸結合蛋白(Synaptotagmin,Syt)屬于鈣離子(Ca2+)依賴性突觸囊泡膜蛋白家族中的一員,其在大腦中高度富集并在囊泡融合及膜轉運中發揮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科學家已在哺乳動物中鑒定出17種突觸結合蛋白亞型(Syt1-Syt17)。
我國科學家設計了一種用于胰島素泵治療的自供電注射泵
胰島素泵治療(IPT)是治療 ? 型糖尿病的常用方法,可實現無痛、精準且高效的胰島素注射。但傳統用于胰島素泵治療的注射泵一直面臨結構剛性、電池壽命短和相對固定的給藥選擇等問題。近期,北京化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由介電彈性體軟注射泵(DE-SSP)和高壓摩擦納米發電機(H-TENG)組成的自供電注射泵系統。
科學家首次合成非自然界存在的酶
從頭設計全新的酶需要引入活性位點和底物結合囊袋,并預測這些活性位點和底物結合囊袋在發生催化反應時生成的幾何上相容的天然支架,但由于缺乏合適的蛋白質結構,以及天然蛋白質序列-結構關系的復雜性,這一設計受到了限制。
我國科學家設計了一種診斷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可穿戴傳感器
前交叉韌帶(ACL)撕裂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肌肉骨骼損傷,而傳統的磁共振成像、體格檢查或其他臨床檢查依賴于復雜昂貴的醫療器械或個人診療經驗。近期,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和中南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用于診斷ACL損傷的摩擦電可穿戴位移傳感器。
我國科學家設計了一種超靈敏雙信號響應的電子皮膚
近年來,科學家對電子皮膚的研究已經超出了模仿人類皮膚的范圍,開發出更多迷人的功能,如通過整合應變和壓力刺激的交互式可視化來超越人類的感官功能。近期,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能夠通過人類可讀結構色的交互反饋來響應復雜刺激的柔性光學/電學皮膚(OE-Skin)。
我國科學家提出心臟纖維化靶向給藥治療新策略
心肌梗塞(MI)發生后,被激活的心臟成纖維細胞(CFs)開始重塑心肌,導致心臟纖維化,甚至心力衰竭。目前沒有任何治療方法可以防止MI引起病理性纖維化的發展。中山大學等研究團隊報道了一種心臟成纖維細胞(CFs)靶向藥物輸送系統,用于治療心臟纖維化。
國外研發出提高儲氫效率的方法
俄羅斯薩馬拉國立技術大學、德國羅斯托克大學和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開發一種先進的氫燃料運輸和儲存系統,研發的氫存儲介質可獲得更為安全的混合燃料,從而降低氫能輸運和存儲成本。研究結果發表在《燃料》(Fuel)上。
美國發現具有大恒星能量的微小星系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科研團隊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首次觀測,發現了一個獨特的微小星系。該星系以極高的速度產生新的恒星,是在這個距離(大爆炸后約5億年)發現的最小星系之一,可幫助天文學家更多地了解宇宙誕生后不久就存在的星系,研究早期星系的形成方式。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上。
科研團隊發現新型鐵電材料
新加坡國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學共同組成的科研團隊,在類黑磷結構的二維鉍(BP-Bi)中發現了全新的單質鐵電態,打破了關于鐵電性的傳統認知。
美國繪制出中子星系統陣風圖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在大力神X-1(Hercules X-1)中觀察到了更廣泛的風帶,在該系統中,一顆中子星正在從一顆類太陽恒星中吸取物質。這顆中子星的吸積盤在旋轉時會擺動或“進動”(precess)。通過利用這種擺動,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旋轉圓盤的不同視角,并創建了盤風的二維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