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脊髓刺激可改善卒中后手臂活動能力
腦卒中會破壞運動皮質區域發送給脊髓的下行指令,從而導致手臂和手部的永久性運動缺陷。然而,由于腦卒中屬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故位于損傷下方,控制運動的頸椎脊髓回路仍保持完整,并可能通過神經外科技術恢復運動能力。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微流體3D血腦屏障模型
血腦屏障(BBB)破壞與多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關,體外BBB模型有利于研究BBB轉運機制及其對外部應激事件的響應。但到目前為止,使用模型來研究BBB的能力仍然有限。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太空冰的成分
近期,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美國航天局(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上獲得了30小時觀測時間。所獲取的圖像和數據使科學家們能夠識別出以前從未觀察到的致密、冰冷的太空云中的分子,包括甲烷、乙醇和含有氮和硫的小化合物,這些分子是構成生命基石的材料。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
國外研發出高紅光子輸出的納米發光體
俄羅斯國家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催化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激光蒸發技術合成了高紅光子輸出的納米發光材料,光子輸出達到60%以上,具有節能、發光效率高等特點。可廣泛用于生物和電子技術領域。研究結果發表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雜志上。
國外研發新型低通濾波器
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提出一種基于泄漏同軸波導的新型低通濾波器。該濾波器在通帶區域具有最小的插入損耗,同時在阻帶中實現了高衰減。不同于傳統諧振濾波器,新型濾波器不存在寄生泄漏路徑,阻帶頻率高。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增加或去除泄漏段可以獲得特定的阻帶衰減。該研究分析了中心同軸結構與泄漏孔之間的耦合。
國外成功演示用于深空探索任務的全尺寸旋轉爆轟火箭發動機
近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推進器開發工程師團隊成功演示了NASA首臺全尺寸旋轉爆轟火箭發動機(RDRE),并驗證了由新型增材制造技術和工藝制成的發動機硬件可承受由爆炸產生的極端高溫和高壓環境。
國外合成兼具磁序和極性畸變的超導材料
日本大阪大學科研團隊在由銪、金和鉍組成的磁性半金屬EuAuBi中,首次發現了同時具有磁序和極性結構畸變的超導性,并且發現了通過極低溫物性測定和理論計算來實現特殊超導狀態的可能性。
國外發現儲氫性能更好的金屬氫化物超薄納米片
來自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NL)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創造了3-4納米的金屬氫化物超薄納米片,可增加儲氫能力。
國外開發出固態晶體生長技術
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無需熔體加工即可生長單晶并同時控制其生長方向的新方法——固態晶體生長(SSCG)技術。
首屆世界哥白尼大會在波蘭舉辦
近日,為紀念尼古拉·哥白尼誕辰550周年,首屆世界哥白尼大會在波蘭舉辦,有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參與并圍繞科學和社會問題進行了討論。大會舉行了哥白尼學院成立儀式,并組織召開了一系列天文學、經濟學、法學等領域的學術會議和論壇。
美國建成先進粒子探測器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先進粒子探測器sPHENIX首次亮相。這個探測器重達1000噸,計劃于2023年春天起在該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上收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