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構建具有人類小膠質細胞表型的神經免疫類器官模型
小膠質細胞是位于大腦的免疫細胞,在大腦發育、穩態維持和疾病發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受體外模型的限制,大腦微環境與小膠質細胞之間的關聯研究難以開展。
我國科學家發現羧肽酶E促進衰老小鼠神經發生
哺乳動物隨著年齡增長,成體神經發生水平逐漸降低,該過程發生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研究團隊發現,恢復羧肽酶E(CPE)可促進衰老小鼠大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成熟及神經發生。
科學家發現延胡索酸誘導的線粒體相關先天免疫反應新機制
腫瘤是一種由多因素驅動的疾病,不同惡性腫瘤有著共同的基本特征,其中細胞代謝重編程在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延胡索酸水化酶(fumarate hydratase,FH)是參與三羧酸循環中的代謝酶,被認為是一種腫瘤抑制因子。FH的突變可以導致延胡索酸鹽的異常積累,通過一系列級聯反應激活細胞惡性轉化和腫瘤進展。
聯合國舉行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特別活動
近日,第77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克勒希在聯合國紐約總部組織召開了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IYBSSD)特別活動。
科學家首次發現細胞亞群有助于預測干細胞移植受者發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風險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許多惡性、遺傳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再生療法。然而,目前人們對移植受者造血重建的了解仍然有限。
我國科學家利用食蟹猴胚胎體外培養模型揭示靈長類早期神經胚發育特征
出生缺陷嚴重影響國民健康。有數據顯示,當前已知的出生缺陷病種超過8000種,其中神經管畸形是常見的一類出生缺陷。出生缺陷的發生與早期胚胎發育異常直接相關。
國外科學家發現腫瘤細胞分泌的囊泡與顆粒會誘導肝臟代謝功能失調
腫瘤可以誘發宿主體內多組織器官的系統性病變。原位腫瘤在能夠發生轉移的同時,還會通過釋放可溶性因子、細胞外囊泡與顆粒(EVPs)等破壞機體穩態。
我國科學家發現矮小相關轉錄因子3表觀遺傳重編程能夠增強免疫療法的臨床療效
以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或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抗體治療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療法在臨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低臨床應答率和缺乏預測免疫應答的生物標志物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我國科學家將釀酒酵母改造為甲基營養型微生物
甲醇(Methanol)是重要的一碳資源,但目前甲醇僅能被少數非模式微生物如甲基營養型微生物利用。因此將模式微生物改造為甲基營養型微生物,有助于將甲醇轉變為高價值副產物,促進一碳生物轉化利用。
國外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完整的軟性假體電子皮膚
皮膚作為人體與周圍世界的主要界面和保護層,具有重要作用,遭受皮膚損傷或者截肢的患者可能會有嚴重的感知-行動回路紊亂,人造皮膚可以同時模仿自然皮膚的感官反饋和機械特性,但是實現與人體無縫集成的仿生系統仍然是一大挑戰。
我國科學家利用解脂耶氏酵母高產虎杖苷
虎杖苷(polydatin)是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的提取物,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抗炎、神經保護、心臟保護和免疫調節等作用。虎杖苷是白藜蘆醇的糖基化衍生物,較白藜蘆醇有更高的水溶性、穩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同時相較于白藜蘆醇具有更好的抗癌作用。
我國科學家實現硫酸軟骨素A的全細胞催化合成
硫酸軟骨素A(CSA)是一種珍貴的糖胺聚糖,是軟骨的重要結構成分。同時,CSA可以用于抑制炎癥、調節免疫和促進腦發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市場需求。目前CSA的合成方法成本高昂且效率較低。
韓國研發出鎳-鉬催化劑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催化劑——鎳-鉬催化劑,作為離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電極材料,具有成本低、催化效率高等優點。
美國人工智能模型可推測材料內部結構和性質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人工智能模型,可從材料的表面數據推測其內部結構、空隙和裂縫等詳細信息。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