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現量子糾錯新突破
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使用量子糾錯技術將量子比特的壽命延長了一倍以上,經過糾錯后的量子比特存活時間為1.8毫秒。該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證明了量子糾錯的可行性。
國外研制出新型氧離子電池
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與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能源研究所合作開發出一種新型陶瓷基氧離子電池。研究成果發表于《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相關技術已申請專利。
加拿大開發出基于紫外線和磁力的攀爬機器人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科研人員主導開發了一種新型軟體機器人,可利用紫外線和磁力在任意表面上移動,甚至可以爬上墻壁和穿過天花板。這種機器人無需外接電源,可實現遠程操作和多功能性,適用于外科手術和搜索人難以到達的地方等場景。
西班牙參與建設歐洲超大望遠鏡
西班牙科學與創新部宣布與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簽署協議,參與建設歐洲超大望遠鏡(E-ELT),并將為此投資3700萬歐元。2023年,西班牙將額外投入近730萬歐元用于建設這一基礎設施。西班牙認為此項投資將促進西班牙開辟新市場,加強西班牙在光學、機械和航空航天領域的高科技發展。
英國發現納米波紋石墨烯具有強大催化效果
由英國國家石墨烯研究所(NGI)科研人員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發現,石墨烯中的納米波紋可以使其成為一種強大的催化劑,加速氫分解,效果類似于最好的金屬基催化劑。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西班牙科研人員揭示鹽火山形成機制
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球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多次的野外考察研究,揭示了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邊界達洛爾山的起源。研究結果發表在《地球與空間化學》上,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釋地球上,尤其是其他行星上的火山形成過程。
奧地利首次通過實驗觀察到量子隧穿效應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科研團隊首次通過實驗觀察到化學反應中的量子隧穿效應,這是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涉及帶電粒子的最慢反應。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雜志。
科學家發現語言可以塑造人類大腦結構連接網絡
幾十年來,神經科學家揭示了人腦中存在復雜而廣泛的語言處理系統。既往研究也表明,人類大腦的功能受到以語言多樣性為主的跨文化差異的影響。然而,一種特定語言的本身屬性是否會對大腦結構網絡產生影響,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科學家發現造血干細胞維持蛋白質穩態的獨特機制
造血干細胞(HSCs)在人類整個生命周期中再生血細胞,為了維持其健康狀態,HSCs特別依賴于蛋白質穩態。然而,HSCs如何清除錯誤折疊的蛋白質尚不清楚。近期,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與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HSCs優先將錯誤折疊的蛋白質運輸到聚集體中,并依賴聚集體自噬在體內維持蛋白質穩態。
我國科學家解碼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細胞分化使得基因型相同的細胞產生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差異的細胞。對于細胞分化過程的發生,經典表述認為細胞的基因功能以及它們形成的復雜調控網絡在時空上控制了基因的表達量,從而編程了細胞命運決定的過程。
我國科學家開發高通量空間成像技術解析微生物群落空間結構
植物根部有著密密麻麻的微生物群落,這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長息息相關,形成了一個復雜而精彩的生態系統。盡管在目前的認知中,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可用于微生物的可視化,但傳統的成像方法受到熒光基團光譜重疊的限制,能同時表征的物種豐富度有限。因此,需要發展新的微生物成像技術,以更好地表征和解析微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
我國科學家開發精準可控的哺乳動物細胞基因表達系統
哺乳動物細胞中,精確調控基因線路對于細胞適應環境、穩態維持和發育分化等生理功能至關重要。關鍵基因表達過量或不足都可能導致癌癥等疾病,而多個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的表達劑量也是重塑細胞命運分化和發育的關鍵因素。但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基因表達受到基因順序、基因組位置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使得精確控制基因表達劑量變得非常困難。
科學家發現細胞線粒體調節抗氧化劑分布的分子機制
輔酶Q(CoQ)是一種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脂類,是線粒體氧化呼吸鏈的電子傳遞體和質膜中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細胞免于鐵死亡,但CoQ在線粒體中合成后如何轉運到質膜上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揭示脂質堆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促進癲癇發展中的作用
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與部分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它們在癲癇疾病中具體的分子機制和功能表型尚不清楚。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了顳葉性癲癇(TLE)患者的大腦中脂質堆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lipid-accumulated reactive astrocyte, LARA),并指出了這類細胞在促進癲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我國科學家繪制出人類胚胎器官發生時期單細胞圖譜
中國海洋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繪制了人類胚胎早期器官發生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題為: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 profiles early organogenesis in human embryos。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能夠實現表觀遺傳組-轉錄組聯合分析的新技術
單細胞多組學,尤其是染色質可及性表觀遺傳和轉錄組同時測序分析,不僅可以鑒別細胞類型和狀態,還可以揭示控制基因表達的機理,被視為單細胞組學分析的極致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