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行業周刊:江蘇省發布新政,計劃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的發展
江蘇省作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大省,工商業發達,用電需求旺盛。分布式光伏的的推廣和應用能夠有效緩解當地電力供需矛盾,同時降低企業電費支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從“十二五”時期開始,江蘇省便將光伏發展中心轉移至分布式。2021年江蘇省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首次超過集中式,成為主導裝機領域,其中工商業分布式并網容量占比高達80%以上。近幾年,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江蘇省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網容量持續增長,2023年達到1217.1萬千瓦,較2022年增加636.8萬千瓦。2024年第一季度,江蘇省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網容量達到444.9萬千瓦,較2023年同期增加223.8萬千瓦。
人工智能行業周刊:天津加快人工智能芯片布局,夯實自主可控軟件基礎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工智能(AI)已躍升為驅動社會全面進步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在全球范圍內,各國政府與企業紛紛加大戰略布局與資金投入,競相在AI這一前沿科技領域搶占先機,引領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浪潮。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同比增長13.86%,彰顯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厚積累與蓬勃活力,持續為全球經濟版圖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充電樁行業周刊:積極開展推廣活動,助力農村充電設施高質量發展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充電樁作為其配套設施,滿足了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確保了車輛的正常使用,從而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可見,充電設施的建設與新能源汽車發展存在直接關系。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充電設施的建設,充電樁數量不斷增加。此外,隨著消費者對于環保、節能的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隨著電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消費者對于充電設施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進一步促進了充電樁數量的增長。
綠氫行業周刊:全球綠氫建設逐步加快,綠氫產能開發潛力巨大
氫能是未來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對我國推動能源體系變革、構建高質量產業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廣州市作為我國重要的一線城市,也逐步推進氫能產業的布局。2017年11月,雄川氫能科技(廣州黃埔)成立,這是廣州首家氫能產業專業公司。廣州市的氫能產業起步雖晚,但依托良好的資源稟賦與精心培育,經過6年的精心培育,廣州氫能產業鏈全鏈條基本成型。上游以廣州石化、廣鋼氣體、林德氣體等制氫企業為代表;中游形成以中國石化、中恒石化、雄川氫能為代表企業;下游應用環節優勢則更為突出,在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與氫燃料電池應用(汽車等)等高價值環節企業更為集中。
新能源汽車行業周刊: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廣闊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新能源汽車作為清潔能源的代表,其推廣使用能夠顯著減少尾氣排放,改善空氣質量,助力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政府出臺購車補貼、免征購置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這些政策顯著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吸引力。
旅游行業周刊:旅游業擴大對外開放,各地積極把握暑期旅游市場機會
此次政策調整中聚焦旅游行業的條例與我國當前大力發展旅游業的背景密切相關。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加速發展,國民人均收入不斷提升,促使居民出境旅游意愿不斷增強,國內出境游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但受新冠爆發影響,2020-2022年我國出境游市場遭受嚴重沖擊,行業規模大幅度縮水。隨著后疫情時代到來,我國自2023年初開始實施“乙類乙管”舉措,國內出境游市場開始重啟。據統計,2023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超過8700萬人次,已恢復至2019年的56.88%;2024年國內出境旅游人數預計將達到1.3億人次,行業復蘇節奏有望加快。
消費電子行業周刊:領先企業紛紛布局可穿戴設備,三星推出首款智能戒指
消費電子是指供消費者日常使用的電子設備,通常具有小巧輕便、操作簡單和節能設計等優點。這些產品通常涉及日常生活、娛樂和通訊,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機、電視、音響、計算機、平板電腦、數碼相機等,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國消費電子行業市場規模較2019年有所降低。2021年我國消費電子行業市場恢復至疫情前,2022年,我國消費電子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8649億元。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對電子產品和相關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
新能源行業周刊:各地利好政策陸續釋放,新能源項目持續推進
光伏,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簡稱,是一種利用太陽電池半導體材料的光伏效應,將太陽光輻射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一種新型發電系統。近年來,我國光伏發展進入戰略調整期,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光伏產業標準化、高效化,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2024年1-5月,國內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為79.15GW;全國累計光伏裝機容量超688GW。
白酒行業周刊:國家財政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酒企積極布局發展新方向
中國白酒歷史悠久,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瀘州三角地帶、以及山西汾陽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2024年以來,隨著白酒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白酒企業并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白酒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白酒企業迅速崛起,優質產能持續釋放,白酒事業得以回升向好。2024年1-5月,中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產量為190.2萬千升,同比增長6.5%。
中醫藥行業周刊:提升中藥標準管理能力,加快推動數字中醫產業發展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中醫藥行業逐漸現代化,中藥材的生產規模、使用頻率隨之增加,但中藥材的質量問題也逐漸凸顯。為加強藥品質量監督管理,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及各地方藥監部門對藥品生產、經營及使用單位每年開展多期抽檢,并對抽查檢驗發現的不符合規定藥品相關情況進行公告。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中藥材/中藥飲片抽驗工作中,藥物批次不合格數量為551批次,較2022年上升了20%,其中不合格藥材品種達208種,且中藥材不合格數量在藥品質量不合格統計中連續5年占比第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藥藥品監管改革深入推進,中藥藥品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存在的短板問題也在加速補足。
旅游行業周刊:暑期旅游市場火熱,旅游公共服務品質受重視
2024年我國旅游市場持續復蘇。2024年一季度,國內出游人次14.19億,比上年同期增加2.03億,同比增長16.7%。估計2024年全年我國國內出游人次在50-60億人次左右。我國龐大的旅游出行人口規模考驗著我國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公共交通系統、公共衛生間、旅游應急救援等配套公共設施和服務供應能力。與此同時,隨著中產及以上階層人數規模擴大,以及居民收入提升、認知提高,居民對于旅游消費的品質要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旅游公共服務有著越來越高的期待。我國一些地方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仍顯落后,服務功能不夠完善,發展水平與我國居民對旅游公共服務品質化的需求不匹配。
AI芯片行業周刊:加快構建AI芯片產業標準體系,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人工智能熱潮正在席卷各行各業,無論是自動駕駛、物聯網、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新興產業,還是安防、醫療、礦山等傳統業態,都開始頻繁接觸人工智能。數據顯示,在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行業滲透度排名中,Top5的行業依次為互聯網、電信、政府、金融和制造;此外,交通、服務、教育等行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力度也可圈可點。“人工智能+”的概念正在落到實處。
低空經濟行業周刊:各地加碼布局低空經濟,eVTOL發展不斷提速
2024年以來,低空經濟持續受到政府部門與資本市場的關注。國家層面,政策紅利不斷釋放。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1月,《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正式施行;在2024年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低空經濟越來越被視為發展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方向,逐漸成為城市競爭的焦點。
人工智能行業周刊:四部門印發《建設指南》,AI全面賦能新型工業化
在數字化時代的宏偉畫卷上,人工智能(AI)以其無與倫比的創新性和變革性,正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璀璨明星。隨著AI技術的突飛猛進,其應用的觸角已延伸至全球各個角落,從智能制造到智能服務,從醫療健康到智慧城市,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塑我們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國和數字經濟體之一,中國對AI產業的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根據信通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5784億元,同比增長13.86%。
光伏行業周刊:貴州印發《暫行辦法》,對光伏項目配置儲能電站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光伏發電正成為能源領域的新寵。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4年1-5月,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達79.15GW,同比增長29.31%。而貴州省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省份,擁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為響應國家關于能源轉型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貴州省積極推動新能源的發展,特別是光伏產業。但與此同時,光伏發電的波動性對電網穩定性提出了挑戰。《辦法》的出臺,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建立“新能源+儲能”機制,促進光伏發電的高效利用和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
氫能行業周刊:長三角最大規模加氫站啟動,助力交通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加氫站作為氫能源產業或者氫能源下游應用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不僅承載著氫能車輛提供燃料的重任,更是推動整個氫能產業鏈完善與升級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張,加氫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我國積極推動加氫站的建設,行業建設進入快車道。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底,我國共建成加氫站426座,其中2024年上半年共建成加氫站19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