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周刊:完善行業質量獎勵制度,助力高質量發展與強國建設
化工行業,作為現代工業的堅實基石,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從石油冶煉到鋼鐵制造,從建筑建設到國防安全,從電力供應到汽車制造,其豐富的產品和技術為這些關鍵領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與保障。
家電行業周刊:家電以舊換新周期重啟,行業迎來“換新”熱潮
近兩年來,隨著家電設備更新、產品以舊換新等產業政策的持續發力,我國家電行業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帶動各類家電產品零售額增長。據GfK中國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家電行業43個主要品類零售額同比上漲6.7%,為6521億元,零售額實現止跌回升。
光伏行業周刊:多項政策支持光伏發展,行業項目建設速度加快
據統計,2019-2023年,山東省新增裝機容量從1619 萬千瓦增長至5692.51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從258萬千瓦增長至1422.63萬千瓦。
文旅行業周刊:多舉措優化旅游服務水平,促進旅游消費
2023年我國旅游業回暖,旅游人次和旅游花費均較2023年出現明顯上漲。2023年國內出游48.9億人次,比上年增長93.3%;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49133億元,增長140.3%。
數據中心行業周刊:AI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數據中心迎來投資熱潮
當前國內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產業不僅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也面臨著智算轉型的關鍵窗口期。國內試點取消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等業務外資股比不得超50%的限制,意在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激發數據中心市場競爭和主體活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化學原料氟化工行業周報:制冷劑出口市場開始回暖 看好維修市場旺季行情
本周氟化工指數下跌4.47%,跑輸上證綜指2.84%。本周(4 月8 日-4 月12日)氟化工指數收于3123.41 點,下跌4.47%,跑輸上證綜指2.84%,跑輸滬深300指數1.89%,跑輸基礎化工指數3.07%,跑輸新材料指數0.99%。
機械行業2024年春季策略報告:AI拉動算力需求 先進封裝乘勢而起
要點:A有望驅動半導體規模再上新臺階,HPC也將推動先進封裝加速滲透,封測設備廠商有望充分受益。封測設備的投資可分為以傳統封裝為代表的存量板塊和先進封裝拉動的增量板塊。
進一步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
進一步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要讓數據滲透到產業的各個環節,利用數據可重復使用的特性,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跨境電商行業周刊:國家利好政策持續發力,國內外電商品牌不斷擴張
據海關測算,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2.38萬億元,增長15.6%。其中,出口1.83萬億元,增長19.6%;進口5483億元,增長3.9%。
生物醫藥行業周刊:多地出臺支持醫藥創新政策,行業融資熱度持續攀升
2023年前三季度,廣州市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增加值達到1241.82億元,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從生物醫藥企業看,截至2023年底,全市生物醫藥企業6400多家,位居全國第三,其中上市企業近50家,市值居全國第四。
交通運輸行業周刊: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加快,低空物流新業態不斷涌現
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清明節假期(4月4日至6日),全國國內旅游出游1.19億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1.5%;國內游客出游花費539.5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2.7%。入境游客104.1萬人次,出境游客99.2萬人次。
電力行業周刊:電力現貨市場深化改革不斷,助推行業公平透明發展
據統計,2018年至2023年期間,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充分展現了電力市場化改革的積極成效。進入2024年,電力市場的繁榮勢頭依舊不減。2024年1-2月,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9446.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7%。
美國研發出一種手性拓撲超導體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推出了一種手性拓撲超導體(Chiral Topological Superconductor),對于推進量子計算和探索理論手性馬約拉納粒子(Majorana particle)至關重要。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紡織服飾行業周報:運動鞋服市場加速回暖 國際品牌去庫接近尾聲
本周,滬深300 上漲0.86%,紡織服飾板塊整體上漲2.61%,跑贏滬深300指數1.75pct,漲跌幅在申萬Ⅰ級31 個行業中排第9 位。三大子板塊皆呈上漲態勢,其中紡織制造居于首位,上漲2.92%,飾品和服裝家紡次之,分別上漲2.57%和2.45%。
鋰電池行業月報:銷量恢復增長 短期適度關注
3 月鋰電池板塊指數走勢弱于滬深300 指數。2024 年3 月,鋰電池指數下跌0.05%,新能源汽車指數上漲3.90%,而同期滬深300指數下跌0.01%,鋰電池指數走勢弱于滬深300 指數。
多家上市公司生豬銷售均價連漲3個月
截至4月11日,已有多家擁有生豬養殖業務的上市公司發布了3月份銷售數據。綜合來看,上述公司的生豬銷售均價在今年已連續3個月實現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