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的形成與氣候有密切的關系。我省處在中高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且漫長,導致夏秋季比較茂盛植物的枯葉在土壤中分解得比較少,日積月累,形成性狀比較好,適宜農耕的優質土壤。黑土的退化也跟氣候有一定的關系,風蝕、雨蝕,還有凍融的侵蝕都是黑土退化的自然因素。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農業氣象室主任王冬妮說,今年他們申報了省科技廳的項目,開始在長春設立監測點,加強臺風預測和評估工作,并進行相關倒伏實驗。確定全省風災指標,建立風災產量的損失模型,根據歷史資料,分析全省各地的風災風險,為糧食安全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我省黑土耕地面積為83.2萬公頃,黑土區糧食產量占全省一半以上。端牢“中國飯碗”,筑牢鄉村振興之基,氣象服務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如強化播種、生長和收獲等關鍵節點的農時服務保障,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報和影響評估能力,提高作物病蟲害防治氣象服務水平。
建設現代農業氣象保障體系,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我省氣象強省建設意見對此進行了部署,要求氣象部門加強國家糧食安全氣象保障能力,同時做優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為全省糧食生產保駕護航。
我省氣象部門聚焦東北平原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實施糧食安全氣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現代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發展農業氣象遙感監測技術,提升農業氣象觀測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建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氣象服務保障系統。創建品種選育氣象服務示范。
做強吉林省農業氣象中心,建立榆樹玉米、白城大豆、延吉水稻和舒蘭水稻農業氣象分中心,建設梨樹農業氣象實驗基地。開展春耕保播種、抗旱保苗、生長季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開展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和農業巨災保險氣象服務。建設國家級長白山人參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和撫松人參氣象服務試驗基地,建立省級設施農業氣象服務中心。
另外,還結合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打造山葡萄、食用菌、道地藥材、藍莓等特色農業高標準、精細化氣象服務示范。加強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助力打造吉林大米、人參等“吉字號”品牌。圍繞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優化,開展大豆等農作物適宜種植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精細化區劃。開展農業氣象信息服務提升行動,擴大農業氣象信息發布渠道,實現“直通式”氣象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


2025-2031年中國糧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糧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共八章,包含中國糧食行業著名企業分析,中國糧食行業未來發展預測及投資前景分析,中國糧食行業投資的建議及觀點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