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多種癌癥類型普遍擁有“拼湊”式腫瘤
近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泛癌全基因組分析工作組”對來自2600多名患有不同類型癌癥患者的腫瘤樣本的全基因組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單個腫瘤內基因多樣性的高度普遍性,并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特征描述。這項研究證實,即使在癌癥晚期,腫瘤的發展也是由有利于癌癥的變化所驅動的。
改變電極表面原子排列可改善固體電池穩定性
由于具有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和成本較低等優勢,固體電池正在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各大公司也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固體電池技術研發,以克服現階段也面臨許多技術障礙,比如充電速度慢、電解質和電極物理接觸變差影響使用壽命以及制備工藝復雜等。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研究人員獨辟蹊徑,為解決電解質和電極間接觸問題提供了思路,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雜志上。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使得地球植被加速變化
由美國、挪威等多個國家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對全球化石花粉進行數據分析,發現從大約3000到4000年前開始,地球植物群落開始加速變化,生長范圍逐漸擴展到以前冰凍土地上,并很快適應了全球氣溫升高約10華氏度的氣候變化。研究表明,人類自農耕文明開始即對全球生態系統產生了重要影響,并一直持續到現在。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科學家發現食用色素會促進炎癥性腸病發生
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種腸道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炎癥性腸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環境因素引起的致病機制尚不明確。
中塞天然草藥和新藥研發聯合實驗室成立
據報道,塞爾維亞教育科學和技術發展部宣布,由上海藥物研究所和貝爾格萊德斯坦科維奇生物研究所(“Sinisa Stankovic”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Research in Belgrade)合作的中塞天然草藥和新藥研發聯合實驗室成立。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研究成果揭示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二氧化碳施肥效應時空變化趨勢
大氣CO2濃度增加可提高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從而助力植物生長,又稱為CO2施肥效應。CO2施肥效應是造成近幾十年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顯著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全球尺度CO2施肥效應時空變化趨勢的定量化評估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研發兼具散熱、保溫及發電功能的室外可穿戴織物
通過熱輻射調控人體和外界熱交換,可以提高個人熱管理(散熱和保溫)效率。前期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內個人熱管理,由于室外受環境因素影響大,人體輻射損耗高,溫度變化范圍大,因此,室外人體熱管理難度更高、更具挑戰性。
我國科學家揭示細菌鞭毛馬達結構和工作機制
1秒鐘跑出自己身長60倍、甚至100倍的距離是很多細菌具有的運動能力。細菌的運動能力依賴于其特異的運動器官—鞭毛。鞭毛是一個巨大的納米機器,由細胞膜上的馬達、胞外接頭裝置和鞭毛絲組成,是自然界中最高效、最精密的分子引擎,也是最復雜的蛋白質機器之一,能夠每秒鐘旋轉300-2400圈。由于其高度復雜性,鞭毛馬達的工作原理尚未得到揭示。
我國科學家發現首批“拍電子伏加速器”和最高能量光子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LHAASO國際合作組利用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在銀河系內發現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記錄到能量達1.4拍電子伏的伽馬光子(拍=千萬億),這是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這表明銀河系內普遍存在拍電子伏加速器,而目前人類在地球上建造的最大加速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HC)僅能將粒子加速到0.01拍電子伏。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揭示氣溶膠濕清除特征
降水對氣溶膠濕清除是大氣中氣溶膠主要的沉降過程。然而,跟觀測相比,全球氣候模式都存在“小雨模擬過多大雨模擬太少”的普遍問題,不同降水強度的發生頻率對氣溶膠濃度在全球尺度的影響至今仍然不清楚。
章魚不僅能感知生理疼痛,還有情緒反應
近日,發表在《i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章魚對疼痛的感覺和反應可能與哺乳動物相似。這是無脊椎動物擁有這種能力的第一個有力證據。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酶可以阻止鐵死亡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新近發現的由脂質過度氧化引起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其主要機制是在二價鐵或酯氧合酶的作用下,通過催化細胞膜上高表達的不飽和脂肪酸發生脂質過氧化,從而誘導細胞死亡。研究發現鐵死亡在多種癌癥發生發展中均表現活躍,這為研發新的腫瘤治療方法提供了思路,但鐵死亡的具體調控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
科學家發現高鹽飲食會誘發炎癥性疾病
高鹽飲食不僅會誘發高血壓,同時還與心臟病、腎臟病及腦出血等的發生有直接關系。近期,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高鹽飲食會抑制人類單核吞噬細胞線粒體的活性,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行。該研究在著名心血管雜志《Circulation》發表,題為:Salt Transiently Inhibits Mitochondrial Energetics in Mononuclear Phagocytes。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提出碳捕集與封存及利用的全球布局方案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對于實現全球2℃溫控目標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此前國際上還沒有關于實現2℃溫控目標的全球CCUS部署方案。
俄羅斯科研團隊研發出天然氣制取氫氣和乙烯的節能技術
來自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網站的報道,該分院催化所研發出采用納米超分散催化劑及激光輻射方法以天然氣作為原料制取氫氣和乙烯的技術,在俄羅斯科學基金的支持下現正從事數學建模工作,以將所研發的實驗室技術提升至中試水平,預計項目完成后可將產品貨值(與天然氣價格相比)提高數倍,具有極佳的應用經濟性。相關成果發布在“西伯利亞科學”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