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純有機材料在X射線激發下的高效輻射發光
閃爍體是一類吸收高能粒子或射線(如:X射線、γ射線等)后能夠發光的材料。X射線激發的閃爍體材料在輻射探測、安全檢測、生物醫學、國防軍工和X射線天文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
我國科學家闡明胰島素抵抗在糖尿病性心肌炎發病中的作用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對于其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胰島素抵抗是II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原因,而心臟是胰島素敏感器官,提示胰島素抵抗有可能參與糖尿病性心肌病發生。
英國2021年初宣布立項7個量子項目
1月13日,英國研究與創新署(UKRI)宣布立項7個項目,總額3100萬英鎊,利用尖端量子技術進行早期宇宙和黑洞、暗物質等基礎物理學研究。這批項目由總額8.3億英鎊、專門支持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的戰略優先基金支持。
印度地球科學部與阿聯酋國家氣象中心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據印度2021年1月13日消息,印度內閣已批準印度地球科學部(MOES)與阿聯酋國家氣象中心(NCM)之間的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諒解備忘錄規定雙方共享氣象、地震和海洋服務的知識、數據和業務產品,如雷達、衛星、驗潮儀、地震和氣象站等。
波蘭通過《人工智能發展政策》
2021年1月12日,波蘭總理府國務秘書Marek Zagórski和負責政府技術事務的總理全權代表Justyna Or?owska表示,波蘭將開始實施《波蘭人工智能發展政策》中規定的行動計劃。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創造新的互聯網數據傳輸速度世界紀錄
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發布消息稱,該校工程師團隊實現了世界上最快的數據傳輸速率,在UCL實驗室中展示的互聯網傳輸速率比日本團隊保持的世界記錄快五分之一。
我國科學家揭示鐵死亡在肝纖維化發病機制中的關鍵機制
肝纖維化是各種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過程,目前臨床尚無有效的抗肝纖維化治療藥物。肝星狀細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活化是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核心環節,靶向誘導HSC死亡是防治肝纖維化的有效措施。鐵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全新的細胞死亡方式,靶向誘導HSC鐵死亡有望成為肝纖維化治療的新策略。
馬來西亞確定6大集群推動數字科技議程
為了加速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及落實數字經濟,馬來西亞確定由6名部長為首的6大集群來推動有關議程。這6大集群分別是:經濟、數字人才、社會、數字和數據基礎設施、新興科技、政府。
波蘭中央統計局發布2019年研發數據
根據波蘭中央統計局2020年10月30日公布的數據,2019年波蘭研發支出較上年增長了18.1%,達到303億茲羅提(約65.6億歐元)。研發密度從2018年的1.21%增至2019年的1.32%。
科學家發現新的厭食激素
肥胖是一種全球流行病,每年導致數百萬人死亡。肥胖還會引起其它的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中風、癌癥和抑郁癥等。常用的減肥方法如飲食和運動由于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導致減重效果差。而減肥藥可能會幫助某些人減輕些體重,但有副作用,無法長期使用。
中國學者成功研制“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
信息的存儲與讀出時間對構建量子網絡非常重要。量子存儲器是構建大尺度量子網絡的核心器件。按需式讀取是指光子寫入存儲器以后再根據需求決定讀出時間,這對實現量子網絡中的同步操作等功能至關重要。但目前國際上已有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均基于簡單的原子頻率梳方案,讀出時間在光子寫入之前預先設定,無法按需讀取。
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癥療法中的性別特異性
近日,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特定的阿爾茨海默癥治療方法對雄性小鼠有效,而對雌性小鼠無效。該研究強調了阿爾茨海默癥的潛在機制對于某種特定療法在性別之間存在根本性差異,并為理解該疾病的病理生理學以及靶向治療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個窗口。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成年神經發生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癥小鼠的認知功能
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也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復雜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的認知功能損傷,比如學習和記憶能力的下降甚至喪失。
兩項試驗成功治療鐮狀細胞性貧血癥
鐮狀細胞性貧血是一種遺傳性血液疾病,主要發生在非洲裔人群中。它是由血紅蛋白基因突變引起的。這種突變導致紅細胞變硬,并迫使它們變成鐮刀狀。然后,這些變硬的細胞會阻塞血管,給患者帶來痛苦,有時還會導致器官損傷或中風。
飲酒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團隊報告稱,大腦中的特定化學物質或是導致酒后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