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種腸道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炎癥性腸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環境因素引起的致病機制尚不明確。
近期,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在一定的條件下,食用色素會促進炎癥性腸病的發生。該研究在《Cell Metabolism》雜志發表,題為:Food colorants metabolized by commensal bacteria promote colitis in mice with dysregulated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23。
已有研究發現炎性因子IL-23在炎癥性腸病的發展中有著關鍵作用。研究人員首先構建了 IL-23表達活躍的小鼠模型,當喂食正常食物時,IL-23 表達活躍的小鼠不會發生結腸炎,在給小鼠喂食含有誘惑紅色素的特定食物時,IL-23 表達活躍的小鼠會出現嚴重的結腸炎,而給 IL-23不活躍的小鼠喂食含誘惑紅色素的食物也不會出現結腸炎。進一步研究發現,誘惑紅色素誘導的結腸炎依賴于腸道微生物,腸道中的卵形擬桿菌(B.ovatus)和糞腸球菌(E.faecalis)通過代謝誘惑紅色素產生一種叫ANSA-Na的代謝產物,而ANSA-Na會促進結腸炎的發生。研究發現同為偶氮染料的日落黃色素也有相似的作用機制。
這項研究表明在炎性因子IL-23活躍的情況下,誘惑紅、日落黃等食用色素會促進小鼠結腸炎的發展。這提示食用色素可能是導致炎癥性腸病發生的環境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