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MX1基因突變增加禽流感感染風險
近期,中山大學和德國弗萊堡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MX1(Myxovirus 1)基因突變會嚴重減弱機體對禽流感病毒H7N9的抑制作用,從而增
我國科學家揭示托品烷生物堿生物合成的關鍵機制
以托品烷生物堿(莨菪堿)為藥效基礎的植物曼陀羅和顛茄,在全世界有近兩千年藥用歷史。目前,莨菪堿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鎮痛、麻醉、止
我國科學家揭示脂肽類天然產物脂鏈啟動機制并實現工程化改造
近日,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了題目為“Engineering and elucidation
科研人員運用3D打印技術研制超微型發電裝置
據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UNIST)消息,該大學原子能工學系、新材料工學系以及韓國材料研究所聯合研究小組利用3D打印技術,開發體積僅有百微米的超微型熱電發電模塊。
科研人員發現水中提取鋰的新方法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膜,用于將鋰與其他離子(如鈉)精確分離,從而提高鋰元素的收集效率,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科研人員研發鎂合金抗腐蝕新工藝
據俄羅斯國家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網站報道,西伯利亞分院強電研究所、托木斯克科學中心科研人員與米蘭理工大學合作,利用電子束對鎂合金表面進行處理,能將鎂合金耐腐蝕性提升數倍。研究成果發表在《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雜志上。
科學家定向開發新的基因遞送載體用于基因治療
近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題為“Directed evolution of a family of AAV capsid variants enabling potent muscle-directed gene delivery across species”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新的腺相關病毒(AAV)家族作為基因遞送載體用于基因治療。
氣候建模和復雜系統研究的研究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原因和跡象以及對混亂的物理系統(在復雜系統的保護傘下擠在一起)的開創性建模工作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授予了普林斯頓大學的萬部幸浩和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MPI-M)的克勞斯·哈塞爾曼,因為他們展示了盡管天氣變化無常,計算機模型可以對地球大氣中不斷上升的二氧化碳(CO2)的變暖效應做出具體的預測,并指出人類活動是罪魁禍首。
我國科學家在木質纖維素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發表題為“Valorization of lignin components into gallate byintegrated biological hydroxylation, O-demethylation,and aryl side-chain oxid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將多組生物催化反應集成到單個微生物細胞,同步實現多種木質素解聚產物到芳香化合物沒食子酸的轉化。
研究數據表明,過濾器可以從空氣中清除導致covid - 19的病毒
在一家擠滿了COVID-19患者的醫院進行的研究證實,便攜式空氣過濾器可以有效地清除空氣中的SARS-CoV-2顆粒——這是現實世界中的第一個此類證據。該研究的作者說,研究結果表明,空氣過濾器可以用來降低患者和醫務人員在醫院感染SARS-CoV-2的風險。
科學家發現腦組織炎癥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因素
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題為“Microglial activation and tau propagate jointly across Braak stages”的研究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炎癥-或稱小膠質細胞的激活參與了阿爾茲海默病中tau蛋白纏結在新皮質中的擴散,進而導致阿爾茲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
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通過丘腦網狀核調節清醒狀態的新機制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題為“Microglia modulate stable wakefulness via the 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 in mice”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石溪大學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小膠質細胞通過丘腦網狀核調節清醒狀態的新機制。
日本團隊研發出小型化集成化的量子傳感器
據報道,日前由東京工業大學和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使金剛石制造的量子傳感器實現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技術,該技術能夠捕捉到非常微小的磁力變化。
埃克塞特大學研發出細胞分類和處理新技術
??巳卮髮W生命系統研究所開發出功能表型流式細胞儀(FPFC),第一次使科學家能夠按照細胞的功能和反應強度對細胞進行分類,提高了將生物細胞有效分離成特定亞群的能力,對進一步理解細胞構成、功能及與疾病相關性至關重要。相關論文發表在《Advanced Biology》上。
哈佛大學開發出新型無金屬水凝膠電極
金屬電極陣列通常用于在體內監測或傳遞電脈沖的醫療程序,例如腦部手術和癲癇測繪。由于其構成材料堅硬且靈活性差,限制了金屬電極陣列的應用。受活體人體組織獨特物理特性的啟發,哈佛大學維斯研究所(HWI)和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科學家開發出了靈活的、無金屬的電極陣列。這種新型電極具有良好的組織貼合性,所需電壓較低,且可將損傷器官的風險降至最低。相關論文刊登在《自然·納米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