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實現底盤細胞生長與產物合成的精準調控
利用合成生物學構建細胞工廠能夠實現重要化學品和生物能源的高效制造,是解決目前人類面臨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的關鍵技術。然而,生物合成往往與微生物細胞生長競爭資源,如何精準調控細胞的生長與產物合成是構建高效菌株的核心問題之一。設計一種普適性高且魯棒性好的細胞生長和生物合成平衡策略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科學家發現可減輕腹膜透析損傷的透析液新成分
腹膜透析可用于終末期腎病患者治療,在患者腹膜完整時清除患者體內多余液體、代謝廢物和尿毒癥毒素。但是由于高滲的腹膜透析液可引起間皮細胞的細胞毒性,導致腹膜纖維化和血管生成,進而進行性損害腹膜完整性和內環境穩定,制約了腹膜透析的臨床使用。
科學家揭示胎兒骨髓血液和免疫細胞發育過程
在出生后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骨髓的造血功能維持著血液和免疫細胞的生成。在受孕11-12周后人類骨髓首次出現造血現象,但對于胎兒骨髓如何進化以滿足新生兒特異性生長發育需求幾乎一無所知。近期,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產前人類胎兒骨髓中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如何發育進行了全面分析,發現在短短幾周的時間里,許多血細胞和免疫細胞類型產生于發育中的骨髓,包括阻止細菌感染的關鍵白細胞。
科學家發現可介導回腸結腸相互轉換的關鍵轉錄因子
成人干細胞通過產生組織特異性后代來維持再生組織結構和功能,但維持其組織特性的原因尚不清楚。小腸和大腸細胞組成和功能明顯不同,反映出它們源自不同的干細胞群。近期,來自美國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富含AT序列特異性結合蛋白2基因(SATB2)能夠維持結腸特性方面的功能,對SATB2基因敲除或過表達可以實現結腸與回腸之間的功能轉換。
科學家開發一種新型微生物群體單細胞分辨率高通量空間轉錄組分析技術
近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高通量空間轉錄組成像方法——并行連續熒光原位雜交par-seqFISH(parallel sequentia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術,能夠在單細胞水平鑒定和觀察微生物基因表達譜和微尺度環境中的空間信息,同時利用成像系統對不同菌落核仁長度、染色體拷貝和核糖體水平等生長指標進行監測。
使用貝塞爾光束提升金屬3D打印技術
為了解決金屬3D打印中的孔隙和缺陷問題,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LLNL)的研究人員試驗了被稱為貝塞爾光束(Bessel beams)的奇特光學光束形狀。他們發現這種光束具有自我修正和非衍射性,并減少了孔隙形成和“鍵合”(keyholing)的出現,而高斯光束(Gaussian beams)的使用加劇了孔隙的誘發現象。相關發現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
研究人員創造一種讓復雜半導體材料自行組裝的方法
據韓國媒體“亞洲經濟”消息,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量子信息研究團隊開發出了高精確度實時測量物體位置、溫度、時間等多種物理量的量子傳感器。
科研人員利用量子技術研發高精度測量傳感器
據韓國媒體“亞洲經濟”消息,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量子信息研究團隊開發出了高精確度實時測量物體位置、溫度、時間等多種物理量的量子傳感器。
研究人員利用金屬納米粒子研發定位成像藥物載體
據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消息,該學校生命化學工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重金屬和蛋白質相互作用成功研發金屬納米粒子的合成技術,同時利用該技術研制出定位成像的藥物搭載體。
科學家發現高脂飲食增加患結直腸癌風險的新機制
高脂飲食(HFD)通過多種機制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其中免疫系統與癌細胞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重要環節,但免疫細胞在此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科學家提出了提高異丁醇發酵生產效率的新思路
異丁醇具有燃值高、能量密度高、吸濕性低等優點,被視為可取代乙醇的更高性能生物燃料。但由于異丁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相較乙醇更加復雜,目前通過發酵生產異丁醇仍然面臨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
科學家開發前列腺癌精準預測與評估模型
近日,美國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前列腺癌患者的多組學數據,開發了一款可用于前列腺癌預測與評估的機器學習分析模型P - NET(Pathway-aware multi-layered hierarchical network)。該研究在《Nature》上發表,題為:Biologically informed deep neural network for prostate cancer discovery。
英國發布《生命科學愿景》
近期,英國政府發布《生命科學愿景》(Life Sciences Vision,以下簡稱《愿景》),旨在通過聯合政府、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監管機構、企業、醫學研究機構和學術界等社會各界,加強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使英國成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家在大腸桿菌中實現高產L-高絲氨酸
L-高絲氨酸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非蛋白氨基酸,可作為醫藥中間體,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由于生產強度和經濟性等原因, L-高絲氨酸的規模化應用受到嚴重限制。目前國內外尚未有L-高絲氨酸的產業化生產線,L-高絲氨酸也是當前少數仍未實現工業化生產的氨基酸品種。
中國科學家設計“Helicase -AID”實現多位點單堿基突變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團隊在《Metabolic Engineering》上發表題為“Helicase-AID: A novel molecular device for base editing at randomgenomic loci”的研究論文,將DNA解旋酶與脫氨酶結合形成“Helicase -AID”復合物,分別在大腸桿菌和釀酒酵母中應用,實現了大量單堿基突變的積累與傳代,與野生型相比突變率高達2.5×103和1.6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