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治療慢性疼痛的新靶點
在全世界范圍,每年為治療慢性疼痛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相關的治療效果卻不理想。阿片類藥物(如嗎啡)雖具有很強的鎮痛效果,但具有耐受和痛覺過敏等副作用。
科學家揭示腸道滲透壓變化的感覺表征和檢測機制
腸道內的滲透壓感應在攝入水時可迅速抑制口渴神經元,但外圍感覺神經元如何檢測內臟滲透壓的變化及其調節口渴的機制仍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利用類器官芯片實現人體肝臟-胰島互作仿生模擬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微流控多種類器官系統,可以重現正常和疾病狀態下的人類肝臟-胰島互作。該研究論文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題為:Microengineered Multi-Organoid System from hiPSCs to Recapitulate Human Liver-Islet Axis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es。
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科普繪本《人體王國保衛戰——新葉的神奇之旅》入選2020年度全國優秀科普作品
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編著的生物技術兒童科普繪本《人體王國保衛戰——新葉的神奇之旅》成功入選“2020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該繪本是繼《魔幻手環——新葉的神奇之旅》入圍“2019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后,再次獲此殊榮的科普叢書。
科研人員研發出具有耐水性和高效氫分離性能的氧化石墨烯膜
日本京都大學、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的科研人員等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具有高效氫分離性能的氧化石墨烯(GO)膜,既保持了GO膜原有的氫分離性能,又大幅提升了GO膜的耐水性,有望實現低成本綠色氫能源的穩定提供,推動構建低碳社會。
我國科學家展示梨遺傳學研究進展與展望
梨起源于中國,是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重要溫帶果樹之一,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培育滿足市場需求的梨新品種是育種工作者長期以來的奮斗目標。但是,梨為多年生果樹,傳統的雜交育種周期長、效率低,難以在短期內選育出符合需求的優良新品種。因此,發展和建立梨的高效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十分有必要。
科學家繪制人類造血細胞蛋白圖譜
隨著蛋白質組學的迅速發展,基于質譜技術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已經在建立表型和蛋白質水平的聯結中作出了貢獻,這些研究工作包括繪制組織和細胞特異性蛋白質組成等。然而,轉錄后、翻譯后蛋白加工數據,以及mRNA剪接與修飾相結合導致蛋白質多樣性數據并不完備。
科學家發現脂肪組織異質性生成機制
在哺乳動物中,白色脂肪組織主要分為具有不同代謝特性的內臟附睪脂肪組織(EAT)和皮下腹股溝脂肪組織(IAT),它們的發育起源、身體部位、代謝特征以及響應的信號刺激各不相同。
科學家繪制迄今最大規模DNA甲基化QTL圖譜
表觀修飾和基因表達等分子特征的遺傳基礎解析工作一直是分子生物學領域中個體基因組的重要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表達數量性狀座位分析(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eQTL),它聚焦在基因調控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和定量方式最為直接的基因穩態轉錄水平這一支點上。
我國科學家描繪擬南芥芽再生染色質狀態動態圖譜
未來作物設計發展迅速,但植物再生效率低逐漸成為該項技術的關鍵問題。在以往的研究中,植物芽的再生過程經歷了轉錄水平的大規模重塑,然而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如何在染色質水平依次調控外植體(離體植物組織)體細胞的命運轉變仍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開發微米分辨率的腫瘤組織磁成像技術
病理組織檢測是診斷癌癥的“金標準”。傳統的光學成像技術容易受到樣品光學背景強、檢測信號穩定性差、定量不準確和不同光學方法不能共用等問題的影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微米分辨率的腫瘤組織磁成像技術,相較于傳統的光學成像檢測方法,該技術具有高穩定性、低背景和腫瘤標志物絕對定量的特點。相關成果在《PNAS》發表,題為:A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association tool for biobank-scale data。
科學家發現腦血管生成及完整性維持新機制
顱內動脈瘤系顱內動脈血管壁形成的血管瘤樣病變,一旦破裂便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常導致死亡或嚴重殘疾。盡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可以確定具有增加顱內動脈瘤風險的常見遺傳變異,但對于其具有較大影響的遺傳變異仍未明確。
科學家發現增多的核糖體暫停加劇衰老過程中蛋白質穩態失衡
衰老伴隨的細胞蛋白質穩態下降,是造成許多與年齡相關的蛋白質錯誤折疊疾病的重要原因。但是衰老如何損害蛋白質穩態尚不清楚。
國外科學家發現治療脂肪肝的潛在新靶點
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 FLD)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包括從簡單的脂肪變性到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展到晚期纖維化可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其已成為全球肝損傷的主要原因。截至目前,盡管針對代謝異常的藥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沒有藥物被批準用于治療FLD。因此,針對FLD鑒定新的非侵入性生物標志物和開發有效療法具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科學家研發腫瘤浸潤淋巴細胞高通量分選新方法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具有天然的腫瘤特異性和抗原多樣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實體腫瘤殺傷能力,其療效依賴于分選得到的TIL細胞的高效恢復和擴增能力。然而,腫瘤中TIL細胞稀少、有效分離困難,限制了TIL療法的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