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小膠質細胞在出生后早期可通過GABA感知神經元活動
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常駐巨噬細胞,表達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等神經遞質受體。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揭示了神經元活動誘導的星形膠質細胞谷氨酸攝取或釋放GABA可激活小膠質細胞中GABAB受體及其通路,可能調節小膠質細胞在神經網絡發育中的活動。
科學家研發新的大腦繪圖工具
以高空間和時間分辨率記錄大腦皮層活動對于理解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大腦回路至關重要。近日,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鉑納米棒的新記錄網格,這種新的大腦繪圖工具能夠以高分辨率、準確地記錄人類大腦皮層活動。
科學家研制體內精準給藥微型游泳器
探索微型游泳器在醫學方面的應用是熱點研究領域。近期,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氮化碳的光驅動微型游泳器,可用于體內藥物遞送,實現精準、可控地“按需”給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題目為“Light-driven carbon nitride microswimmers with propulsion in biological and ionic media and responsive on-demand drug delivery”。
科學家發現柑橘黃龍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疾病的證據
柑橘黃龍病是一類由韌皮部寄生的革蘭氏陰性菌韌皮部桿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引起的柑橘類植物病害。柑橘黃龍病嚴重影響柑橘類水果的品質和產量,每年在全球范圍內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但是CLas病原至今無法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限制了相關研究開展,柑橘黃龍病的發病機制研究進展緩慢。
我國科學家重構哺乳動物血管發育早期的動靜脈特化模式
心血管系統是哺乳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最早形成并執行功能的系統,深入了解血管的起源、命運決定、譜系發生等的調控機理對于理解相關疾病的發生進而尋找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但哺乳動物胚胎血管發育早期,動靜脈命運決定的細胞演進和分子事件仍不清楚。
科學家開發一種可促進肌腱愈合的新型強力水凝膠粘合劑
肌腱損傷是一種常見病,損傷后肌腱功能無法完全恢復,并常伴有組織炎癥和退變等并發癥。雖然外科、康復、移植和藥物等療法已被用于治療肌腱損傷,但肌腱愈合失敗和持續疼痛等治療缺陷仍然存在。
我國科學家發現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潛在生物標志物
側支循環狀態在大血管閉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嚴重程度和臨床結局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開發幫助識別和監測側支循環狀態的生物標記物將有助于卒中的診斷和預后判斷。
科學家利用DNA甲基化的波動實現高時間分辨率的人體組織細胞譜系追蹤
目前,記錄細胞祖先的分子鐘突變太慢,無法測量成體組織中細胞更新的短時間尺度動態。近日,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了題為“Fluctuating methylation clocks for cell lineage tracing at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in human tissues”的文章。
科學家揭示擬南芥的突變偏向反映出自然選擇
自二十世紀上半葉以來,進化論一直認為突變是隨機發生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發現,DNA突變并不是隨機的,揭示了一種非隨機模式。該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上,題為:Mutation bias reflects natural selec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研究人員發現3D半導體顆粒具有2D特性
在制造下一代電子產品時,二維半導體具有很大的優勢,但也非常難以制造??紤]到三維半導體粒子具有的不同幾何表面,它們中的許多粒子也有優勢。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平面邊緣的接合處具有2D特性,可用于光電化學過程——光用于驅動化學反應——從而推動太陽能轉換技術。
研究人員發現3D半導體顆粒具有2D特性
在哺乳動物中,白色脂肪組織儲存能量,而棕色脂肪組織通過解偶聯蛋白1介導的產熱作用將能量轉化為熱量。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內膜中視神經萎縮癥蛋白1(OPA1)可促進脂肪細胞自主褐變,這種促進作用是通過影響尿素循環產生的。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蛋白OPA1可以促進脂肪細胞褐變
在哺乳動物中,白色脂肪組織儲存能量,而棕色脂肪組織通過解偶聯蛋白1介導的產熱作用將能量轉化為熱量。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內膜中視神經萎縮癥蛋白1(OPA1)可促進脂肪細胞自主褐變,這種促進作用是通過影響尿素循環產生的。
科學家研究出用激光改造材料的新工藝
據《日刊工業新聞》報道,日本東京大學與理化學研究所、東北大學、原子能研究機構等合作研究,成功地將自然界存儲豐富的鐵硅化合物應用于不使用電源也能保持記憶的“非揮發性存儲”信息記憶技術。研究發現,鐵硅化合物的表面與晶體內部不同,具有與磁鐵相同性質,可通電。這一成果將有助于電子器件的省電化和高功能化。
科學家觀察到超冷原子形成“量子龍卷”晶體現象
據《日刊工業新聞》報道,日本東京大學與理化學研究所、東北大學、原子能研究機構等合作研究,成功地將自然界存儲豐富的鐵硅化合物應用于不使用電源也能保持記憶的“非揮發性存儲”信息記憶技術。研究發現,鐵硅化合物的表面與晶體內部不同,具有與磁鐵相同性質,可通電。這一成果將有助于電子器件的省電化和高功能化。
研究團隊發現鐵硅化合物可用作非易失性存儲器材料
據《日刊工業新聞》報道,日本東京大學與理化學研究所、東北大學、原子能研究機構等合作研究,成功地將自然界存儲豐富的鐵硅化合物應用于不使用電源也能保持記憶的“非揮發性存儲”信息記憶技術。研究發現,鐵硅化合物的表面與晶體內部不同,具有與磁鐵相同性質,可通電。這一成果將有助于電子器件的省電化和高功能化。
全息相機可在數毫秒內發現盲區角落的物體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新穎的全息相機技術,通過重建散射光波來觀察肉眼看不到的角落,這套系統能夠更快地發現汽車或行人等快速移動的目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