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廢玻璃作為混凝土材料可提高建筑物隔熱性能
玻璃材料對建筑物的隔熱效果有重大影響。倫敦布魯內爾大學建筑研究小組證明用磨碎的回收玻璃制成的混凝土比傳統混凝土隔熱性能更佳,這種材料可在3D打印建筑中應用。
科學家發明氣態汞的3D測量新方法
佛羅倫薩大學地球科學系和國家研究委員會地球科學與地質資源研究所(Cnr-Igg)在《化學圈》雜志上發表了聯合使用氣態汞探測器和無人機的結果。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研究繪制超新星爆炸噴射物三維分布圖
由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與斯德哥爾摩大學、華威大學和南歐天文臺(ESO)的研究人員通過ESO甚大望遠鏡(VLT)的多單元光譜探測器(MUSE)和X-shooter的數據分析,捕獲了一顆擁有1000年歷史的超新星SNR 0540-69.3爆炸的細節。研究人員繪制了超新星爆炸噴射物的 3D分布圖,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研究團隊開發出具有彈性的多孔晶體
達特茅斯學院的研究者開發了一種使晶體具有彈性的新方法。新的晶體結構,當它遇到一種特定的化學物質時,可伸展到原來的兩倍大小以上。該團隊表示,這種材料可用于選擇性地吸收水中的雜質。該成果發表在《化學》雜志上。
研究人員開發新型全季節智能屋頂涂層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全季節智能屋頂涂層,可在不消耗天然氣或電力的情況下使房屋在冬季保持溫暖,在夏季保持涼爽。這種新型涂層被稱為溫度自適應輻射涂層(TARC),在夏季通過反射陽光為房屋降溫,還可通過輻射冷卻以熱紅外輻射的形式散發太陽照射的熱量,在冬季則會自動關閉輻射冷卻來實現節能。
科學家發現皰疹病毒入侵神經系統的機制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屬致病性人類α皰疹病毒,能引起齦口炎、角膜結膜、腦炎、生殖系統感染以及新生兒感染等多種疾病。
新研究追蹤聽覺通路的神經元活動
我們都知道,感官知覺是非常靈活的,會根據行為和環境發生變化。當從主動感知聲音到被動聽到聲音時,大腦中發生了什么呢?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追蹤小鼠大腦中兩種聲音處理的神經元回答了這個問題。
科學家發現個體對自我感知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模糊的神經機制
人體感知的基本原理是,當觀察者與物體的距離增加時,觀察者對物體的感知會以對數的形式進行壓縮(如不能區分開多個物體),使物體難以區分,這個基本原則也適用于自我意識。
科學家發現人腦皮層前體細胞可產生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
人腦皮層前體細胞在神經發育過程中,可產生興奮性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但能否產生抑制性神經元仍不清楚。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Individual human cortical progenitors can produce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neurons”的文章。
科學家發現B4GALT1的一種錯義突變與低密度脂蛋白和纖維蛋白原水平降低有關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兩種危險因素的罕見和常見遺傳變異已被確定。然而,對一種以上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素具有多效性作用的遺傳變異體非常罕見。
科學家評估哺乳動物的癌癥風險
癌癥是后生動物普遍存在的疾病,對體積大、壽命長的生物體可能影響更大,因為它們具有更多的細胞分裂數量,這會增加體細胞突變的可能性。但“佩托悖論”(Peto‘s Paradox)表明,在不同物種之間明顯缺乏這樣的聯系。
我國科學家解碼人腦中間神經元多樣性的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研究員與北京師范大學吳倩教授聯合倫敦國王學院Oscar Marin教授系統揭示了人腦中間神經元多樣性的發育機制。該研究成果于近日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題為:Mouse and human share conserved transcriptional programs for interneuron development。
研究表明藍氫對應對溫室效應具有潛力
由英國赫瑞瓦特大學和瑞士威利根的保羅·謝勒研究所(PSI)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研究發現,在特定條件下,藍氫可在能量轉換中發揮積極作用。這項研究深入分析了藍氫對環境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可持續能源與燃料》雜志上。
研究發現拓撲絕緣體中電流的高效轉換機制
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微電子與微系統研究所(CNR-IMM)開展了一項研究,發現在硅襯底上拓撲生長的絕緣體——碲化銻(Sb2Te3)中,純自旋電流和“傳統”電流之間的轉換效率很高。相關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上。
聯合研究團隊成功研發量子電磁光技術
據韓國媒體“亞洲經濟”報道,韓國科信部發布了韓美聯合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可控量子物質電、磁、光傳導性質技術的消息。研究成果發布在《Natur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