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調節睡眠的重要基因
人類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確定了與人類睡眠相關的遺傳變異,然而,驗證它們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近期,來自德克薩斯A&M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使用從變異到基因定位的分析方法,證明了PIG-Q基因與人類、果蠅和斑馬魚的睡眠調節有關。
國外研發量子計算架構可實現大型設備間高質量通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可以實現超導量子處理器之間的可擴展、高保真通信。該研究展示了定向光子發射,即單光子(信息載體)在用戶指定方向上的確定性發射,這是邁向可擴展量子互連的第一步。
國際研究發現新的系外行星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科研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發現了一顆新的圍繞恒星HD206893運行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750萬億英里,體積比太陽大30%。
我國科學家設計智能仿生遞藥系統改善腫瘤免疫治療療效
免疫檢查點阻斷(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治療是通過解除腫瘤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上共抑制性分子對 T細胞的抑制,恢復T細胞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治療策略。實體瘤中淋巴細胞的浸潤數量及其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都會影響ICB療效的發揮。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將秸稈高效轉化為淀粉的新方法
全球人口快速增長和氣候變化可能引發新的糧食危機。將農業廢棄物資源高效轉化為人造糧食是緩解糧食危機的重要途徑,將非食用植物的纖維素轉化為可食用的淀粉是其中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結核病基因組組裝工具
結核病(TB)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也是全球范圍內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結核分枝桿菌(MTB)是導致TB的細菌,據估計,2021年全球新發TB患者1060萬人,并造成160萬人死亡。
新研究向開發遺傳性失明的新療法邁出關鍵一步
2023年1月12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藥學院的研究團隊在動物模型中證明了使用脂質納米顆粒和mRNA結合治療罕見遺傳性失明的可能性。
科學家發現干眼癥會改變眼角膜損傷后的愈合方式
干眼癥,又被稱為角膜結膜干燥癥,是一種多發的全球性眼表疾病,由于其常引起明顯的眼部不適癥狀,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視力下降。當天然淚液分泌不足,不能夠使眼睛保持潤滑時,就會發生干眼癥。患有干眼癥的人角膜受傷的風險更大。
科學家發現微蛋白可增加小鼠食欲
微蛋白(MPs)是一類進化上保守、具有單一結構域的小蛋白,在研究中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但新的證據表明它們在新陳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可能是代謝調節劑的潛在豐富來源。近期,來自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諾和諾德西雅圖研究中心和巴西等地的科學家指出,一種稱為Gm8773的活性MP可以增加小鼠的食欲。
科學家開發出監測大腦血流量的新方法
血液在人體內循環流動,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當缺乏氧氣和適當的血液供應時,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就會死亡,進而可能引起中風。因此,監測大腦的血液供應量對預防和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至關重要。近期,來自波蘭科學院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稱為平行近紅外干涉光譜(πNIRS)的新技術,可以顯著改善對大腦血流量的監測。
科學家利用機器學習加快藥物制劑開發
長效注射劑(LAI)是治療慢性病最有前途的治療策略之一,是一類先進的藥物遞送系統,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安全性和患者依從性。傳統的藥物制劑開發依賴于反復試錯,需要開展廣泛且耗時的體外實驗,然而,這種試錯法對聚合物LAI的開發帶來了重大挑戰。
我國科學家在動物體內成功植入光合系統——在動植物跨界醫療模式方面取得突破
細胞的合成代謝需要消耗足夠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和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而這些關鍵因子在病理條件下往往不足。在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的前沿探索中,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向退行性變及損傷細胞輸送能夠起效的ATP和NADPH。
我國科學家發現外泌體對雷公藤甲素的靶向遞送
雷公藤始載于《本草綱目拾遺》,臨床主要用于治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腎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發現,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較強的抗炎和免疫抑制等作用,但是其對肝、腎等多臟器具有毒性,限制了其成藥性及進一步開發應用。
我國科學家發現黃連屬新物種
中藥資源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中藥資源普查對于查清中藥資源本底、豐富資源數據庫、構建共享服務平臺、做好中藥資源總體規劃、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和預警機制等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得長春花葉片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長春花為夾竹桃科長春花屬植物,在中草藥用途上,全草入藥有止痛、消炎等功效。單萜類吲哚生物堿(MIAs)是植物中最多樣的特殊代謝產物,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
我國科學家進一步揭示星形膠質細胞參與癲癇發作新機制
癲癇是一種常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高致殘率,易造成意外傷亡,解析其精準發病機制并研發新靶點治療藥物尤為迫切。經典癲癇發作理論主要聚焦于神經元的“興奮-抑制”失衡上,近年來研究發現“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的相互作用在癲癇發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