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科考船前往南極進行科學考察
近期,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A)、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調查者號”前往南極洲東部開展多項科學研究。
國外設計出新型可變形水下機器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制造出一個由重復單元構成的可變形水下機器人。該小型機器人采用新型模塊化系統,無需重新設計便可直接擴展尺寸。目前,大多數高密度材料在進行大尺寸應用時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而構成水下機器人系統的各單元大多是中空結構,具有低密度和高剛度特性,便于其尺寸擴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oft Robotics》雜志
國外研發出可折疊變形天線陣列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天線陣列。變形陣列被設計成一個被稱為水彈(Water Bomb)的折疊紙盒,以創建一個可重構的、適應性強的雷達成像表面。
國外“脾臟芯片”可深度模擬鐮狀細胞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微流控設備“脾臟芯片”,可模擬急性脾隔離現象。
我國科學家開發用于增強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新材料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具有高侵襲性和異質性,現有的治療方法無法有效延長復發時生存期。目前,大多數免疫療法通過誘導或激活效應T細胞發揮抗腫瘤作用,而GBM很少浸潤效應T細胞,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在臨床中對GBM免疫治療的敏感性降低。
科學家成功開發出靶向STAT5的小分子化合物
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5(STAT5)在某些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生和進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因而一直以來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治療靶標,但成功靶向STAT5是困難的。近期,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選擇性小分子降解劑——AK-2292,它可以成功靶向并且去除體內的STAT5蛋白。
科學家揭示人造血干細胞對鐵死亡的敏感性
造血干細胞(HSC)是體內造血系統維持的關鍵,具有一些獨特的生理適應性,如高水平的蛋白質合成率。然而,這種適應性相關的機制及影響仍有待研究。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造血干細胞對鐵死亡的敏感性。
科學家開發一種能用于自由行動的人進行閉環刺激和記錄單神經元活動的可穿戴設備平臺
在神經科學領域,研究人員通過刺激和記錄人類大腦活動推動了眾多科學研究的發現,促進了神經和精神疾病新療法的發展。然而,現有設備對自由行動的人的單神經元活動記錄難以實現。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開發一種能用于自由行動的人進行閉環刺激和記錄單神經元活動的可穿戴設備平臺。
科學家開發一種用于傷口部位電療的新型生物系統
慢性傷口對公眾健康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傷口炎癥導致內源性電信號的異常,阻礙了傷口愈合過程所需的角質細胞遷移。這一觀察結果啟發人們用電刺激來治療慢性傷口,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較大挑戰。美國西北大學開發了一款生物可吸收、無線、無電池的設備,用于對傷口部位進行電療。
我國科學家揭示糖漿在微生物修復Cr(VI)污染地下水中的電子傳遞機制
地下水中的鉻(Cr(VI))污染對人類生產生活有巨大危害。微生物修復技術廣泛應用于Cr(VI)污染地下水修復工程。糖漿作為制糖業的副產品,因其成本低和生效快,目前成為了主流生物修復碳源之一。但糖漿成分復雜,有待深入研究其在微生物去除地下水Cr(VI)的多重作用機制。
科學家發現大腦免疫系統與癲癇之間的聯系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特征是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病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因素與癲癇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近期,愛荷華大學和阿拉巴馬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氧化應激和大腦先天免疫系統的激活會使癲癇發作加劇。
科學家發現血管成纖維細胞
單細胞RNA測序推動了對隨著年齡、疾病、損傷和器官而變化的基礎和活化成纖維細胞亞群異質性的理解。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一些心肌和骨骼肌成纖維細胞亞群在缺血性損傷后被激活,成為促血管生成的成纖維細胞,從而幫助增強組織灌注和修復過程。然而,尚不清楚促血管生成的成纖維細胞亞群是否有助于新血管的形成。
我國科學家揭示環境關聯的阿片鎮痛耐受的神經環路機制
阿片類藥物(嗎啡、美沙酮等)是一種有效的鎮痛藥物,主要通過作用于大腦中的阿片受體發揮其生物學效應。長期使用該類藥物可能會導致耐受和依賴的發生,且長期在固定不變的環境中接受阿片類藥物治療會導致鎮痛耐受速度明顯加快,這一現象被稱為“環境關聯的阿片鎮痛耐受”,其發生機制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構建完成食品化學危害因子非定向篩查技術平臺
隨著現代分析技術的不斷進步,食品化學危害物的定向檢測方法得到快速發展,為食品質量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該類方法都是事先選定目標物,所涵蓋的被測物數量僅僅是食品中潛在化學危害物的“冰山一角”,無法有效應對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因此,迫切需要開發“無目標”的食品化學危害物非定向檢測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