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科研人員成功繪制人類腸道病毒結構圖譜
愛爾蘭科學基金會微生物組研究中心(APC)與英國約克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首個CrAss樣噬菌體(crass-like phage,或稱crassvirus)結構圖譜。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瑞典研究揭示DNA折疊的新機制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發現新的DNA折疊機制,對發育和疾病預防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
國外氦氣球載望遠鏡成功拍攝到宇宙圖像
科學家們成功使氣球搭載望遠鏡SuperBIT飛往地球大氣層以上的空間,并已拍攝到Tarantula星云、NGC 4038和NGC 4039的碰撞圖像。該望遠鏡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多個機構合作開發,目標是探索暗物質。
美國研究表明火星可能擁有完全液態的核心
美國科研團隊利用美國宇航局洞察號著陸器獲取的地震數據直接測量火星核心特性,發現一個完全液態的鐵合金核心,其中含有大量的硫和氧,證實了對火星核心成分的模型預測。這些發現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揭示了對火星如何形成以及地球和火星之間地質差異的新見解。
美國研究揭示鎳基超導體電子特性細節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科研團隊運用軟X射線非彈性散射光束線,研究分析了層狀鎳酸鹽超導體與銅酸鹽超導體的電子特性,揭示了鎳基超導材料與銅基超導材料的相似之處和關鍵區別。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X》(Physical Review X)上。
國外研究提出黑洞或在星系碰撞過程產生
由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成果表明,當超大質量黑洞位于預計會與鄰近星系發生碰撞的星系內部時,更有可能生長并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美國實驗室模擬太陽耀斑揭示太空高能粒子爆發機制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科研人員建造了一個內部裝有雙電極的真空室,通過在實驗室中模擬回路,來破譯太陽耀斑日冕環形成和變化的方式和原因,分析了這些大規模爆炸將潛在有害的高能粒子和X射線噴射到宇宙中的機制。
德國人工智能拓展冷凍電子斷層掃描應用潛力
德國科研團隊開發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軟件TomoTwin,實現在低溫電子斷層掃描中精確識別、選擇蛋白質,取代繁瑣的手工選擇,拓展了冷凍電子斷層掃描(Kryo-ET)的應用潛力——有可能破譯生物分子在細胞中的作用方式,從而揭示生命基礎和疾病起源。
科學家揭示人視網膜類器官發育的多模態時空表型研究
類器官模型正在成為人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研究的重要系統。然而,目前該領域仍缺乏綜合的實驗與計算方法來對類器官的發育進行跨空間及時間尺度的表征測量。瑞士巴塞爾羅氏創新中心人類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分析研究了人視網膜類器官發育的多模態時空表型。
科學家揭示hPSC衍生的施萬細胞可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疾病建模和藥物研發
施萬細胞(Schwann cells,SC)是周圍神經系統中主要的膠質細胞。SC與許多疾病有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其中之一。
科學家發現動物體可以合成植物甾醇
甾醇幾乎對所有真核生物都至關重要,在細胞膜功能等生物學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植物和動物中的甾醇分布不同,植物中常見的是植物甾醇,動物則以膽固醇為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小型蠕蟲可以合成植物甾醇。
我國科學家利用神經干細胞聯合外泌體治療缺血性腦卒中
移植神經干細胞(Neural stem cell,NSC)已被證明能促進包括缺血性腦卒中等大腦疾病的功能康復。然而,由于缺血性腦卒中發生后,大腦微環境惡劣,NSC的存活率和分化率較低,進而影響治療效果。華中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揭示NSC聯合NSC來源的外泌體對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我國科學家提出并發表國際首個衰老研究倫理治理框架
全球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顯著趨勢。隨著衰老研究及其臨床轉化的快速發展,眾多倫理和社會問題浮出水面,現有的治理框架恐無法充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構建一個具有前瞻性風險評估、精心設計的原則和政策策略的治理框架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等研究團隊發布國際首個衰老研究倫理治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