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3萬億市場消費規模的國內結婚行業,在發生著改變。新婚人群對于結婚的消費需求已由過去的模式化、單一化逐漸轉變為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市場規模在穩步增長。在自己的終身大事上,新生代的消費喜好、需求變化和決策行為反映出怎樣的市場趨勢?
不畏花錢只要開心,結婚平均花銷逾20萬
這屆新人備婚兩極化特征明顯,可以說是“懶”到了極致,備婚時長在12個月以上的占比超過三成,工作太忙成為備婚拖延的最大理由。盡管如此,80%的準新人對結婚籌備高度重視,愿親力親為,高規格投入,且十分講究。
近年來,國民經濟穩步增長,適婚人群多為獨生子女,大多能獲得父母的經濟支持,結婚花銷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平均每對新人的結婚花銷為22.3萬元,是五年前的3.5倍,其中婚紗禮服和婚禮策劃增長明顯,高達5-6倍。
結婚平均花費為17.4萬元,是新人雙方月均收入的8.8倍,即近9個月工資。新冠疫情對結婚籌備的消費影響甚微,有42%的新人花費超出原定預算,其中主要增加在婚宴、珠寶鉆戒、婚品和婚紗攝影花費上,呈現了新人對更高品質的追求。
結婚消費的種類愈發多樣,除了核心品類的消費外,還延展至對泛品類的關注上,平均結婚涉及消費品類達9.3個。新衍生的領域包括婚禮堂/會所、求婚策劃/訂婚策劃、婚禮管家等的新興品類。同時,新人對泛品類的關注不可小覷,重點了解蜜月游、體檢/婚檢、家居/裝修、美容美發等相關信息。
結婚涉及品類數量占比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廣東福建“多金”,東北接親要熱鬧,上海最洋氣
80后逐漸退場,90后全面進入適婚年齡,成為結婚消費占比最大的代際人群,人均消費增速明顯。不同代際結婚消費呈現不同的特點,70后結婚必備三大件是彩電、冰箱和洗衣機,消費偏好時髦電器。80后結婚講究實用和排場,最愛金器、紅毯和大酒店。90后結婚消費千差萬別,追求個性和顏值,熱衷鉆戒、旅拍和隱形文胸。
結婚受傳統風俗影響較大,故而結婚消費呈現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區對于婚品的選擇各有所愛。
北京注重氛圍營造,喜糖喜字對聯,一個都不能少。遼寧四川最愛玩兒,氣球、拉花、堵門游戲等相關消費較多。廣東福建“多金“又實在,金飾、紅包和伴手禮得準備好。要說最洋氣,還是上海完勝,擺件、掛飾、晨袍和胸針等細節很講究。
結婚的人少了,注冊企業卻激增
我國結婚人口比例近8年來持續下滑。2020年在疫情影響之下,全國上半年登記結婚的人數共計僅有543.6萬對,對比2019年上半年的779.5萬對,同比驟降30.3%。盡管結婚率連續五年呈下降趨勢,但結婚消費卻持續逆勢上漲。
隨著消費需求和規模的持續擴大,結婚產業鏈中的注冊企業數量也不斷上升,2019年結婚行業內的注冊企業數量達28.1萬余家,同比增長162%,結婚市場面臨供大于求的激烈角逐,獲客成本逐年攀升。這也倒逼結婚行業建設,包括深入洞悉消費者需求、研發迭代精細多樣的產品矩陣、精準溝通精確轉化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