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是由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商標。從最初的同仁堂藥室、同仁堂藥店到北京同仁堂集團,經歷了清王朝由強盛到衰弱、幾次外敵入侵、軍閥混戰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滄桑,其所有制形式、企業性質、管理方式也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同仁堂經歷數代而不衰,在海內外信譽卓著,樹起了一塊金字招牌,真可謂藥業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很多國人心中,同仁堂是中藥第一品牌;但就A股總市值而言,片仔癀、云南白藥以較大的優勢穩居第一陣營,同仁堂僅能與白云山、以嶺藥業等處在第二陣營。
若比股價漲幅,差距就更明顯了。自2010年末以來,片仔癀總市值從102億漲至2955億(2021年7月21日),增長近28倍;同仁堂則從178億增至548億,僅增長2倍。
中藥老字號,究竟怎么了?
歷久彌新的中藥老字號
同仁堂始創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清雍正元年開始供奉御藥房用藥,為清皇室服務200多年,成為其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仁堂既出售成藥、藥材,又自制丸、散、膏、丹,作為中藥老字號,同仁堂的崛起得益于其對藥品質量的高標準、高要求。被消費者津津樂道的古訓“遵《肘后》、辨地產,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自不必說,早在民國時期,同仁堂便在藥材制作和銷售等方面建立了較為科學的體系。
如在藥材制作方面,與當時大多數藥房注重培養多面手不同,同仁堂強調“一角活”,每人一輩子只做一樣活,得以兼顧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員工激勵層面,當時同仁堂工資低于同行,但提成很高,間接捆綁了員工與藥房的利益,使員工自覺維護藥房利益,形成了一種“多數人管少數人”的文化。同時,當時同仁堂的員工伙食標準也明顯高于同行,員工有較高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1954年北京同仁堂參與公私合營,隸屬北京市藥材公司,后不斷發展壯大。1994年,北京市以同仁堂產品為龍頭、以北京中藥為主體組建成立同仁堂集團。1997年,同仁堂集團將旗下北京同仁堂制藥廠、北京同仁堂制藥二廠、北京同仁堂藥酒廠、北京同仁堂中藥提煉廠、進出口分公司和外埠經營部等六個單位的生產經營性資產打包,獨家發起設立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下文在討論經營主體時,統一將同仁堂股份簡稱為“同仁堂”)在A股IPO上市。
上市以來(1997-2020),公司營收從6.27億增至128.3億,復合增長14%;凈利潤從1.02億增至16.2億,復合增長12.8%。當前,同仁堂主營中成藥的生產和銷售,在財報中分別對應醫藥工業板塊和醫藥商業板塊。2020年,二者的營收占比約為51:49,基本是對半分;但毛利率有較大區別,醫藥工業板塊毛利率36%,醫藥商業板塊毛利率僅為23.5%。
從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看,2010-2018年,同仁堂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營收復合增長17.8%,凈利潤復合增長16.1%。但自2019年以來,營收連續兩年下滑,開始增長乏力。
2010-2020年同仁堂營收及凈利潤
資料來源:企業公告、智研咨詢整理
2019年出現業績下滑,一則是六味地黃丸、西黃丸、金匱腎氣丸等部分核心產品產能轉移,新廠進度低于預期,導致產銷下降;二則公司主動放慢開店速度,2019年凈增零售藥店44家,同比2018年少增64家,拖累營收增長。2020年業績下滑,則主要受疫情影響。
從人口老齡化、消費升級等中長期因素看,居民健康意識和購買力持續提升,具有“治未病”獨特優勢的中醫藥產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公司旗下主力產品仍處于黃金賽道中,短期業績波動不影響長期發展趨勢。
當前,公司擁有800余個藥品品規(品種規格數,按品類、劑量大小、劑型等區分),常年生產的超過400種,重點經營品種有30多個,以心腦血管類(安宮牛黃系列、同仁牛黃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絡系列、愈風寧心滴丸、偏癱復原丸等)、補益類(六味地黃系列、金匱腎氣系列、阿膠系列、五子衍宗系列等)、清熱類(感冒清熱系列、牛黃解毒系列、牛黃清胃系列等)、婦科類(同仁烏雞白鳳系列、坤寶丸、調經促孕丸等)等四大類產品為主。
2020年同仁堂心腦血管類產品銷售30億元;補益類產品銷售14.2億元;清熱類產品銷售5億元;婦科類產品銷售3.1億元。
2018-2020年同仁堂中藥產品銷售額(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企業公告、智研咨詢整理
心腦血管類產品,受益于人口老齡化;補益類產品,則受益于消費升級,未來均有較好的發展前景,處在黃金賽道之上。
低迷業績溯源:缺乏獨占性
同仁堂處于核心賽道,品牌價值獨一無二,但過去五年的經營業績卻略顯普通,過去5年(2015年-2020年)營收復合增速僅為3.48%,5年凈利潤復合增速僅為3.34%,受此拖累,同仁堂的總市值過去五年內一直在區間震蕩,沒有大行情。
經營層面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公司層面深層次的原因,就同仁堂而言,便是缺乏“獨占性”。壟斷是最好的護城河,相比其他中藥龍頭,同仁堂的“壟斷”是有瑕疵的。
同仁堂的經營層面的問題
突破估值天花板?
此外,有些投資者經常在互動平臺上吐槽公司的經營管理問題,如線下藥店與線上電商平臺的價差問題、藥店中自有產品與第三方產品的銷售競爭問題、店員著裝隨意問題、部分核心產品缺貨問題,以及投資者期待卻不見回聲的員工股權激勵問題等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對于貴州茅臺這種相對“完美”的標的,投資者容忍度很高,通常不會過于糾結經營管理的細節;但如上所述,同仁堂的“壟斷性”是有瑕疵的,只有優秀的經營管理才能讓“同仁堂”這個金字招牌發揮出最大價值,從而讓中藥龍頭破局前行,發生質的變化,所以,經營管理水平就至關重要。
總之,在解決集團內外部品牌整合問題以及向市場證明其經營水平之前,市場認可同仁堂的中藥龍頭地位,但卻很難給予其太高的估值。對投資者也是如此,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前,可以逢低布局、長期持有,但別抱太高期待。


2025-2031年中國中藥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
《2025-2031年中國中藥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共九章,包含中藥行業重點企業分析,2025-2031年中藥產業發展趨勢,2025-2031年中藥產業投資預測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