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勤勞、勇敢和智慧的中國人民共同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從最初只有50多名黨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為超過9500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100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人民共同見證了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直觀地呈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經濟發展:GDP破百萬億大關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的40多年里,經濟發展更是步入快車道。
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例,在國家統計局有記錄之初的1952年,我國GDP僅有679.1億元,可謂是“一窮二白”的境地;即使在改革之初的1978年,我國GDP也只有3678.7億元,但到2020年已突破百萬億,增長至1015986億元,40多年增長了約275倍。
2015-2020年中國GDP及增速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同時,202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321557億元,較1978年的355億元增長了近905倍。
2015-202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及增速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的排名逐漸上升。中國GDP總量分別在2005年、2006年、2007年與2010年趕超法國、英國、德國與日本,一舉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此之快的趕超速度,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十分罕見。
“量”的提升還伴隨著“質”的跨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1952年,農業產出的GDP占比達到50%,且農業的就業占比高達84%。
隨著我國經濟日益向現代化邁進,幾十年來農業的產出與就業占比持續下降,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出與就業占比持續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對GDP同比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持續超過制造業,成為中國產出占比最高的行業,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正不斷深化。
經濟結構的調整自然會帶來就業結構的變動。2011年,我國第三產業就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一產業,2014年,第二產業就業占比超過第一產業。與這一趨勢相吻合,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農業人口向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流動,一直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非常重要的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