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行業周刊: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11.5萬輛和20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8.2%和31.8%,增速遠超整體增長。
光伏行業周刊:國家發改委發布先進項目,涉及光伏項目達11個
太陽能是一種無限的能源,光伏發電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不僅滿足了人類長期的能源需求,而且極大地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壓力。
鋰電行業周刊:全方位布局鋰電產業鏈,推動鋰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2024年1-2月,中國鋰電池總產量同比增長15%至117GWh,這一顯著增長反映了中國在全球鋰電池市場中的強勁發展勢頭,以及對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系統需求的不斷上升。
芯片行業周刊:工信部開展5G輕量化貫通行動,助力芯片市場蓬勃發展
芯片是集成電路的載體,經過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后得到。它在電子產品中發揮著運算和儲存的核心功能,因此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
房地產行業周刊:長沙市支持居民購買改善住房,推動市場穩中向好
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無疑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龐大的規模、高權重以及長鏈條的特性,使得房地產不僅自身發展勢頭強勁,更對上下游相關產業產生強烈的帶動效應。
人工智能行業周刊: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快數字人才培育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數據,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逐年上漲,2021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為4306億元,到2022年,產業規模上漲至5080億元,同比增長18%。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13.9%。
生物醫藥行業周刊:北京市發布政策措施,全面支持創新醫藥高質量發展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正在穩步擴大,創新水平也持續提升,展現了強大的發展活力。相較于傳統藥物治療常伴隨的副作用大、療效有限等問題,生物醫藥通過深入利用生物體的基因、細胞和組織等,為疾病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和方法。
建材行業周刊:完善“雙碳”相關制度標準,加快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3月份建筑材料工業景氣指數為128.2點,高于臨界點,處于景氣區間,比2月份明顯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及上年同期。
旅游行業周刊:政策推動旅游領域設備設施更新,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2020-2022年受疫情影響,我國國內出游人次較疫情前大幅減少,2022年,我國國內出游人次僅為25.3億人次。到2023年,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我國旅游業有所恢復,國內出游人次達48.91億人次,同比2022年增加23.61億,同比增長93.3%。
分布式光伏行業周刊:產業利好政策頻出,為行業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2023年,河南省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81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701萬人,農村常住人口4114萬人,農村常住人口所占比重為41.9%。
風電行業周刊:廣東發布風電設備更新方案,推進改造升級與退役
在環保意識不斷深化的當下,綠色能源正成為國際舞臺的熱門議題。風力發電,作為綠色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漸嶄露其獨特優勢。然而,當前我國的陸上風電開發已趨于飽和狀態。同時,由于風力發電機組的壽命一般為20~25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性能會下降,維護成本會上升,發電效率逐漸降低。
儲能行業周刊:建立健全政策和管理體系,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
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
汽車行業周刊:工信部發布“5G輕量化貫通行動”,推動汽車升級換代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人們對汽車的需求也在悄然改變。如今的消費者期待汽車不僅僅是簡單的交通工具,更渴望在駕駛過程中能夠解放雙手、雙腳和大腦,享受更加舒適、便捷的駕駛體驗。智能化汽車通過引入自動駕駛、智能導航、智能泊車等先進功能,正逐步滿足這些日益增長的需求。
氫能行業周刊:綠氫產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積極推動氫能項目建設
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2022年我國氫氣產量達3781萬噸,同比增長32%,占2021年全球氫氣產量的28%。此外,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的氫氣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估計2023年我國氫氣產量達到4291萬噸。
白酒行業周刊:國內企業積極尋求跨界合作,打造一體化產業鏈
目前,我國白酒行業正經歷品牌、產區和品類的集中度提高,導致大量弱勢企業和品牌被淘汰,原酒供應體系改寫,減少了投糧生產數量,導致產量下降。2023年,中國白酒產量為629萬千升,同比下降5.1%。
煤炭行業周刊:“煤炭產能儲備制度實施意見”落地,提升市場韌性
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有序核準建設一批產能儲備煤礦項目,形成一定規模的可調度產能儲備。到2030年,產能儲備制度更加健全,產能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力爭形成3億噸/年左右的可調度產能儲備,全國煤炭供應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供給彈性和韌性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