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fā)表在《Science Signaling》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fā)現,一種特定的阿爾茨海默癥治療方法對雄性小鼠有效,而對雌性小鼠無效。該研究強調了阿爾茨海默癥的潛在機制對于某種特定療法在性別之間存在根本性差異,并為理解該疾病的病理生理學以及靶向治療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個窗口。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雌性和雄性小鼠進行了藥物治療。該藥物選擇性地阻斷負責調節(jié)記憶和學習的代謝型谷氨酸受體5(mGluR5)。然后研究人員評估治療后小鼠的記憶缺陷恢復效果及其在性別之間的差異,還測試了毒性β-淀粉樣蛋白與mGluR5的結合在雌性和雄性小鼠以及人類大腦之間是否存在差異。(β-淀粉樣蛋白存在于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大腦中,是該疾病的特征。)”
研究第一作者、渥太華醫(yī)學院細胞與分子醫(yī)學系渥太華大學和腦智研究所的Khaled Abdelrahman博士說:“我們發(fā)現至少有一種很有前景的阿爾茨海默癥療法能有效地逆轉雄性小鼠的疾病,但卻對雌性小鼠無效。這對未來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的研發(fā)和臨床試驗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隨后,研究人員利用男性和女性捐獻者的死后腦組織來證實了這一發(fā)現。這些選擇性差異可能適用于市場上或臨床試驗階段的許多藥物。
Abdelrahman說:“因為很多候選藥物都可能對不同性別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在未來的臨床試驗設計中要格外謹慎。并非所有對男性有效的藥物對女性也有效,反之亦然。”
這項發(fā)現也改變了臨床試驗數據的評估方式以及按性別劃分的必要性。重要的是,該研究定義了大腦中調節(jié)記憶和學習的重要受體代謝型谷氨酸受體5的生物物理學特性中一個過去未知的差異。”
Abdelrahman補充說:“作為一名藥劑師,我在實踐中目睹了許多患者與阿爾茨海默癥和無效治療作斗爭。這促使我努力了解導致這種疾病的機制,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