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成功研制“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
信息的存儲與讀出時間對構建量子網絡非常重要。量子存儲器是構建大尺度量子網絡的核心器件。按需式讀取是指光子寫入存儲器以后再根據需求決定讀出時間,這對實現量子網絡中的同步操作等功能至關重要。但目前國際上已有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均基于簡單的原子頻率梳方案,讀出時間在光子寫入之前預先設定,無法按需讀取。
歐盟發布2020年歐盟產業研發記分牌
歐委會官網2020年12月17日消息,歐盟發布了2020年歐盟產業研發記分牌,記分牌顯示,歐盟企業科研投入連續十年呈增長態勢。
我國科學家開發新技術,極大提高單細胞測序性能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WGS)對于表征DNA中動態細胞間變化至關重要。當前用于單細胞WGS的樣品制備技術復雜,昂貴,并且存在高擴增偏差和誤差。
中俄聯合科考隊完成中國江西省地熱資源系統性考察
來自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網站的報道,該分院石油天然氣地質物理所科研人員所參與的中俄聯合科考團隊對中國江西省地熱資源進行了地質化學考察,所獲得的礦物成分系統分析成果、地熱形成機理及過程論證可用于地熱水合理開采利用方案的制定,得出的結論及所研發的利用方案可適用于中、俄兩國的地熱資源開發。相關成果發布在《西伯利亞科學報》上。
加拿大鋰電池回收產業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Li-Cycle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蒂姆·約翰斯頓(Tim Johnston)認為,未來十年將出現一場廢舊電池“海嘯”,主要原因是電動汽車的需求量激增。2020年加拿大和美國將丟棄46萬噸鋰離子電池,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回收。LiCycle預計,到2028年每年將報廢210萬噸鋰離子電池。
我國科學家發現維生素C可以促進漿細胞分化
近期,我國西湖大學的常興團隊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維生素C能夠通過增強TET2/3介導的DNA去甲基作用來促進漿細胞分化和體液免疫反應,進而增強機體免疫力。該研究發表在《Cell Reports》雜志,題為:Ascorbic acid promotes plasma cell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enhancing TET2/3-mediated DNA demethylation。
我國科學家揭示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研究揭示了催產素并不是僅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我們的情感行為。
改造產油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可高產白藜蘆醇
白藜蘆醇(3,5,4‘-三羥基-反式二苯乙烯)是一種天然存在于葡萄、漿果、虎杖和花生中的二苯乙烯類化合物,其作為植物抗毒素,可幫助植物防御傷害和微生物感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抗腫瘤、抗癌功效,也有臨床試驗證明白藜蘆醇對改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顯著效果。白藜蘆醇作為藥物開發擁有巨大的潛力和市場前景,科學家致力于通過代謝工程改造微生物的方法生產白藜蘆醇
韓國發布人工智能半導體強國十年規劃
韓國政府2020年10月12日發布“人工智能半導體產業發展戰略”,計劃到2030之前其人工智能半導體全球市場占有率達20%,將培育20家創新企業和3000名高級人才,把人工智能半導體正式培育為“第二個DRAM”產業,實現“人工智能半導體強國”目標。
我國科學家在微波精密測量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微波是人類觀察世界的另一只“眼睛”,利用微波遙感技術可以測繪人類難以涉足地區的地形地貌、探索廣袤神秘的宇宙太空。隨著人類對未知世界探索的不斷深入,經典微波測量方法在探測靈敏度和測量精確度方面都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牽頭制定的國際ISO微生物數據標準正式發布
微生物資源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微生物數據資源則是微生物資源共享和開發的關鍵環節,數據資源的豐富性、準確性和共享水平,決定著微生物學領域研究和應用的綜合能力。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癥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復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日美歐等8國簽署協議確定探月國際原則
據報道,10月14日日本政府與歐美等8國簽署了確定太空探測及太空利用基本原則的《阿爾忒彌斯協議》。美國正在主導推進載人探月計劃“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著眼于在月球表面展開可持續活動,該協議確認了和平開展太空活動和減少太空垃圾等原則,將成為未來制定具體國際準則的指導方針。
印尼將人工智能納入新的國家戰略
據報道,8月10日,印尼研究技術部長兼國家研究創新署(BRIN)主席班邦(Bambang Brodjonegoro)在雅加達發布了指導印尼在2020年至2045年期間發展人工智能的藍圖。除了物聯網、高級機器人、增強現實技術和3D打印的發展以外,人工智能的發展是該部重點關注的五個領域之一。
日本開發治癌新技術 攜藥微膠囊直達腦瘤
據報道,日本川崎市產業振興財團“納米醫療創新中心”和東京大學聯合開發出了惡性腦瘤的集中治療技術。可使極其微小的膠囊攜帶藥劑進入癌細胞,讓藥劑集中于患部。該技術已在小鼠實驗中證實了治療效果。目標是幾年后開始進行臨床試驗。
美NIH將出資2.5億美元支持85個創新型生物醫學或行為研究項目
10月6日,美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布,將在未來5年通過其“高風險高回報”(HRHR)研究計劃,為85個項目提供總額約2.51億美元的資助。這些項目均為高度創新且具備高影響力的生物醫學或行為研究項目,如街區對城鎮藥物濫用的影響研究、腦機接口研究、基于金剛石量子傳感器的核磁共振顯微鏡研究、微型多器官基因改造研究、高分辨率抗原表位疫苗研究、利用潛伏免疫通路治療疾病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