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果蠅通過控制視網膜肌肉增強復眼視覺
自然界中,大多數昆蟲都有復眼,由不定數量的晶狀體組成,附著在外骨骼上。一種自然假說是,這些物種都必須借助于移動它們頭部或身體來主動改變視覺位置進行觀察不同的場景。然而,經典的解剖學顯示,果蠅每個復眼下具有肌肉,能夠穩定晶狀體的同時移動它們的視網膜。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研究人員揭示,果蠅通過控制視網膜肌肉增強復眼視覺。
科學家揭示細菌孢子解除休眠狀態的機制
部分細菌可以通過產生孢子的方式抵御惡劣生存環境,但休眠狀態的孢子是如何在遇到適宜條件時復蘇仍缺乏機制性研究。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研人員發現了細菌孢子依靠鉀離子流動從而解除休眠狀態的方法,相關成果在《Science》發表。
科學家開發出基于新機制的降血壓藥
全球范圍內高血壓患者約有13億,其中10%的患者在接受了3種以上不同種類降血壓藥治療后病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瑞士和比利時的科研人員聯合研制了一款新型降血壓藥,相關成果在《Lancet》發表。
科學家首次發現促進肌動蛋白成熟的蛋白酶
肌動蛋白參與肌肉收縮、細胞分裂和細胞運動等重要生理過程,但是肌動蛋白如何從非活性的前體被加工成為活性狀態尚待揭示。荷蘭癌癥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發現了一種調控肌動蛋白成熟的蛋白酶。
科學家發現協助線粒體外膜蛋白嵌入的關鍵蛋白
線粒體外膜蛋白不僅可以調控線粒體與其他細胞器的分子信號傳遞,還能夠促發受損線粒體通過自噬方式降解從而維持細胞線粒體穩態。線粒體外膜蛋白是如何嵌入線粒體膜的機制仍有待揭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報道了一種協助蛋白嵌入線粒體外膜的蛋白質。
中外科學家合作揭示開花植物染色質濃縮新機制
染色質經過螺旋纏繞濃縮形成染色體的過程,對于維持真核生物細胞正常體積至關重要。之前的研究表明染色質濃縮發生在異染色質區,而常染色質區為方便轉錄過程則停滯在松散狀態不被濃縮。近期,來自清華大學和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全新的植物染色質濃縮的方式。
我國科學家揭示化療誘導骨肉瘤免疫逃逸機制
化療是骨肉瘤治療的重要手段,激活免疫系統是化療發揮作用的機制之一,但腫瘤微環境也會幫助腫瘤細胞逃避化療誘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因此,研究骨肉瘤在化療作用下的免疫逃避機制對進一步提高化療及化療聯合免疫治療的效果至關重要。
新研究揭示侵襲性前列腺癌的分子途徑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最常見的癌癥之一,也是因進展為轉移性疾病而導致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前,在前列腺侵襲性篩狀癌(ICC)和導管內癌(IDC)中都發現的篩狀前列腺癌是一種侵襲性組織學亞型,與發展為轉移性疾病有關。然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對其分子途徑仍知之甚少。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兼具加速傷口愈合和靈敏人機交互的高性能可穿戴柔性傳感器
導電水凝膠制成的柔性表皮傳感器在個性化醫療、多功能電子皮膚和人機界面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可穿戴人機交互的高性能醫療(尤其是電生理信號)傳感以及后續醫療的加速傷口愈合方面,同時具有可靠自愈能力和卓越傳感性能的導電水凝膠表皮傳感器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近期,北京化工大學等的科研團隊開發出可愈合高性能表皮傳感器。
科學家發現端粒延長T細胞壽命機制
端粒可以保護染色體的末端,并影響細胞壽命。端粒的長度會隨著細胞的分裂而縮短,最終導致細胞衰老。衰老T細胞的形成、如何避免T細胞衰老,并維持長期的免疫記憶,這些問題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快速起效的抗抑郁化合物
重度抑郁癥(MDD)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但目前可用的抗抑郁藥物具有極大副作用且存在延遲起效的缺點。因此,速效抗抑郁藥的研制一直是神經藥理學的研究熱點。近期,南京醫科大學科研團隊合成了一種能夠快速起效的抗抑郁化合物。
我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種
糧食作物多年生化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業生產生態效益具有重要意義。云南大學的研究團隊培育出可用于實際生產的多年生水稻品種。
科學家系統性繪制神經膠質細胞分子圖譜
神經膠質細胞不僅可以支持和連接不同神經元,還起著分配營養物質、參與修復和吞噬過程等重要作用,但神經膠質細胞的亞群類型和分子特性仍有待深入了解。
科學家開發出可用于腸道疾病治療的土壤仿生材料
土壤是龐大微生物群落的棲息環境,每克土壤中甚至可以蘊含超過百萬種的上百億個微生物,所以是研究環境與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