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發可用于器官芯片中原位檢測的膠體晶體微結構
器官芯片是集成干細胞、生物材料、納米加工等前沿技術,在體外構建的器官微生理系統,可模擬人體不同組織器官的主要結構功能特征,在藥物研發和疾病模型構建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隨著器官芯片系統發展,微米尺度下的環境構建與調控、檢測反饋等逐漸成為其發展的技術需求。
科學家基于細胞外囊泡的表面蛋白檢測方法實現肝癌早篩早診
目前對肝癌高危人群早篩的方法是肝臟超聲檢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監測,但其敏感性不超過70%,準確率差強人意。因此,尋找兼具高敏感性和高特異性的肝癌新型診斷標志物,對于肝癌的防治至關重要。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激肽A激活神經激肽2受體的分子機制
神經激肽(neurokinin)是一類神經肽,在炎癥、疼痛傷害感受、上皮細胞分泌和增殖等發揮重要作用,普遍分布在哺乳動物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中。
美科研團隊用3D打印制造出精確衛星等離子傳感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研團隊用3D打印技術創造出首個完全數字化制造的衛星等離子傳感器——也稱為延遲電位分析儀(RPA),其展示出的性能與最先進的半導體等離子傳感器一樣出色,可應用于軌道航天器以探測大氣化學成分和離子能量分布。
英國新型激光技術大幅縮短光纖醫療設備制造時間
英國赫瑞瓦特大學科研團隊開發了一項新型激光技術,將光學系統的制造時間從幾小時縮短到幾分鐘。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光學快報》上。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激光加速器完成升級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歷經數年的規劃、設計和工程后,近期完成激光加速器BELLA的升級,為其拍瓦級(petawatt,1拍瓦=1千萬億瓦)激光器創建了第二條光束線,從而為下一代粒子加速器的開發奠定基礎。
南半球首個暗物質實驗室啟動
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斯塔威爾金礦地下1025米的物理實驗室(SUPL)正式開放。該實驗室是南半球第一個暗物質實驗室,將成為世界暗物質研究的中心之一。
歐洲航天局發布新繪制的火星水圖
歐洲航天局(ESA)發布了基于火星OMEGA探測儀和火星探測成像光譜儀(CRISM)十年間采集數據形成的火星礦床圖。通過分析這張礦床圖顯示的含水礦物的位置和豐度,可以研究火星上水存在的歷史情況。
美國發現測量等離子體中質子阻止能力的新方法
美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領導的國際團隊發現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加深對暖致密物質特性的了解來推進聚變能的發展。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詳細介紹了使用高重復率超強激光測量等離子體中核粒子“停止能力”的新技術。
美國韋伯太空望遠鏡首次在系外行星探測到二氧化碳
美國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首次在太陽系外行星大氣中捕捉到二氧化碳存在的明確證據,為了解其組成物質和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信息。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上,為未來韋伯太空望遠鏡能夠探測和測量較小巖質行星稀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提供了證據。
俄羅斯科研人員研發提高質子導體導電性的新技術
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合作對具有鋇鑭銦塊層結構的鈣鈦礦進行了施主和受主摻雜,經改性后其導電性能明顯改善,可用于制備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解質。研究結果發表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雜志上。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成功測試固液混合動力系統
近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成功測試了使用固體燃料和液體氧化劑的混合推進系統,這種混合動力系統更高效、更綠色、更安全。
澳大利亞發現3.8億年前魚類心臟化石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科研人員在一個遠古有顎魚化石中發現了一顆3.8億年前的魚類心臟和其他器官。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我國科學家揭示胚胎血管內皮祖細胞身份
血管生長和重塑是一個持續發生的生理事件,它伴隨了所有組織的發育、自穩態維持,為其輸送所需的氧氣和營養,對生物體內各組織的功能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血管系統是胚胎期最早形成的器官之一。然而,胚胎中血管內皮祖細胞的身份屬性尚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