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全國多地政府出臺氫能相關產業支持政策,搶先布局氫能產業,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安徽、吉林、海南、廣州、青海等地出臺短期或中長期行動計劃,力爭實現氫能產業總產值、燃料汽車、加氫站、先進制造企業數量等方面目標。成都市出臺系列補貼政策,對綠電制氫項目、加氫站建設運營給予補助。
中國首個萬噸級綠電制氫示范項目成功并網,制氫一體化項目持續落地。根據中國能建官網,中國能建江蘇電建一公司承建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納日松光伏制氫產業示范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約為7.4 億千瓦時,其中80%用于綠氫生產,每年可生產氫氣約1 萬噸,副產氧氣8.5 萬噸。根據商都縣人民政府,中石化烏蘭察布10 萬噸/年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制氫廠部分)準予備案,項目擬于2024 年6月開工,歷時兩年,計劃年供氫能力達到50 萬噸,其中一期工程年產綠氫10 萬噸。項目投產后,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2.8 萬噸。根據國際能源網,截至2024 年1 月15 日,全區已批復實施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37 個,綠氫規模超過65 萬噸。
我國燃氣摻氫綜合實驗平臺投入使用,平臺投用為我國利用現有城鎮燃氣管道摻氫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據2024 年1 月11 日新聞聯播報道,我國首座燃氣摻氫綜合實驗平臺日前在深圳投入使用,平臺集測試、驗證、生產功能為一體,摻氫比例可達20%,壓力范圍覆蓋城鎮燃氣全部壓力運行范圍。目前每年全國城鎮燃氣的用氣量約為4000億立方米,燃氣中摻入20%體積比的氫氣可使全國每年碳排量減少約3000 萬噸。根據新聞聯播,我國現階段天然氣摻氫利用的比例為3%,歐美部分國家天然氣摻氫運輸最高比例已經達到20%。
氫能制備、儲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已獲進展,氫能產業發展潛力正逐漸釋放。根據央視網截至2023 年底,我國已建成并運營的加氫站數量達到了428 座,共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58 個,覆蓋2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合計項目規模達654.5 兆瓦。據中石化《中國氫能產業展望報告》預測,2060 年我國氫能消費規模將達到近8600 萬噸,產業規模將達到4.6 萬億元。屆時,在我國專門制氫的用能結構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將從2022 年的1%增長至93%,其中風能和太陽能制氫占比將達2/3。
產業鏈發展尚在早期,設備端有望優先受益,建議關注兩條主線。①電解槽為制取綠氫的核心設備,灼識咨詢及高工氫電(GGII)預計至2030 年中國電解槽出貨量有望超過35GW,并于2050 年突破350GW;儲運環節是鏈接氫氣生產與需求的關鍵橋梁,國內發力點包括氣態儲氫瓶組、低溫液態儲氫、有機液態儲氫、固態儲氫及管道輸氫等方向,相關設備包括氫氣壓縮機、氫膨脹機、氫液化、氫氣/天然氣摻混設備等;②產品測試是氫能產業鏈的重要環節,2023 年7 月19 日國標委聯合其余五部門印發《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 版)》,指出加快制修訂包括儲運設備、燃料電池系統在內的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標準,其中堿性水電解制氫系統性能測試規范制定計劃將計劃于2024年推出。隨著綠氫產業發展及國家標準逐漸落地,氫能設備測試產品將迎來增長點。
推薦:科威爾,建議關注石化機械、厚普股份、蜀道裝備、華光環能(環保)、華電重工、冰輪環境、開山股份、億華通-U(汽車)、凱大催化(北交所)、豐電科技(北交所)。
風險提示:氫能行業政策變化風險、市場競爭加劇風險、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
知前沿,問智研。智研咨詢是中國一流產業咨詢機構,十數年持續深耕產業研究領域,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專業的角度、品質化的服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專注于提供完善的產業解決方案,為您的投資決策賦能。
轉自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員:王珂/戴文杰/傅浩瑋/朱棟/劉靖/劉建偉


2025-2031年中國氫能行業競爭現狀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氫能行業競爭現狀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共八章,包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分析,中國氫能行業重點企業介紹,中國氫能源行業的發展前景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