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光催化劑礦化活體生物被膜構建半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示意圖
隨著全球能源和環境問題的不斷加劇,可再生清潔能源的開發,特別是太陽能的轉化利用吸引了全球研究人員的關注。植物或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近年來誕生的半人工光合作用原理與其類似,結合了生物體系的高產物選擇性和半導材料的優異吸光性,能夠實現太陽能驅動的燃料分子和各種有用化學品生產。
半人工光合作用系統中通常采用半導體作為吸光材料,然而在反應過程中存在吸光材料與生物細胞不兼容,導致反應體系穩定性差、光能利用效率差、細胞難以再生循環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如何構建牢固、友好的生物-半導兼容界面一直是該領域的重要挑戰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科研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題為“Photocatalyst-mineralized biofilms as living bio-abiotic interfaces for single enzyme to whole-cell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s”的研究論文,利用工程改造的大腸桿菌生物被膜原位礦化作用,構建了全新的生物-半導體兼容界面,并基于此實現了從單酶到全細胞尺度上可循環光催化反應。
研究人員首先對大腸桿菌菌毛蛋白亞基(CsgA)進行了合成生物學改造,將礦化短肽A7和CsgA蛋白融合表達并分泌,賦予生物被膜原位礦化的能力。如圖所示,在生物被膜表面原位礦化硫化鎘納米顆粒(CdS納米顆粒),獲得了光催化劑礦化的生物被膜。進一步光電性質表征和光照對照實驗表明,利用生物被膜礦化的CdS保持著半導特性,同時通過生物被膜使半導材料和細胞發生物理隔離,可以起到保護細胞的作用。
該研究展示了無機材料和生物體系的無縫整合,未來通過進一步改造微生物的代謝通路,可以實現高附加值經濟化學分子的生成。由于微生物體系具備自我再生的能力,同時生物被膜體系易于放大生產,因此,該方法有望為實現可持續的規模化光催化應用提供新的思路。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m7665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Science Advances》雜志,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和立場,僅供參考。
知前沿,問智研。智研咨詢是中國一流產業咨詢機構,十數年持續深耕產業研究領域,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專業的角度、品質化的服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專注于提供完善的產業解決方案,為您的投資決策賦能。


2025-2031年中國清潔能源行業市場分析預測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清潔能源行業市場分析預測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共十一章,包含2024年清潔能源行業風險分析,2024年清潔能源行業投資策略,全球及中國清潔能源行業發展趨勢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