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是世界五大果樹之一,其栽培面積和產量僅次于柑橘,為世界第二位。葡萄適應性強,果實營養豐富、用途廣,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目前,我國葡萄生產已進入一個以發展優質葡萄為中心的新高潮,這對推動我國葡萄的生產,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業生產產業化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建國以來,我國葡萄生產幾起幾落,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葡萄生產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優質葡萄的生產對栽培地區的環境條件有嚴格的要求,要獲得生產上的高效益,必須強調因地制,在最適宜發展的地區種植最適應當地生長的品種。我國各地氣候條件差異很大,而且栽培目的又互不相同,加之葡萄品種又各種各樣,不同的品種對氣候、土壤、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必須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優選良種,實現品種良種化、區域化。
陜西省位于我國中部,黃河中游,介于北緯31°42’~39°35’、東經105°29’~111°15’之間。全省南北狹長,延伸約870公量,東西寬約200~500公理,總土地面積20.56萬平方公量,點全國2.1%。陜西地貌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大致可分為三個地貌區:北部是由深厚黃土覆蓋的陜北高原,一般海拔800~1300米,約占全省總面積的45%;中部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沉積為主形成的關中平原,一般海拔325~800米,約占19%;南部主要是由變質雜巖系構成的陜南山地,一般海拔1200~2000米,約占36%。陜西氣候條件復雜多樣,全省年平均氣溫6.5℃~15.7℃,≥10℃的活動積溫為2500℃~5000℃以上,從北向南、自東向西漸增,年降水量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南多北少,陜北北部年均降水量300mm~400mm,年均相對濕度為50%~80%,南大北小,降水集中于7、8、9月,全年日照時數為1259h~2920h,南北相差1600h,各地區間的氣象因素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這樣的氣候條件能夠滿足各類葡萄生長發育之所需,陜西葡萄主要分布在關中渭北臺嫄區、關中盆地、陜北、商州、漢中、安康地區。
陜西葡萄種植區域分布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陜西栽培葡萄的歷史悠久,二千多年前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將葡萄帶回長安,開始了我國栽培葡萄的歷史。一千七百多年前,陜西民間已經栽種葡萄而且釀成美酒了;三百多年前,葡萄栽培在陜西已較普遍。盡管如此,從歷史的長河中來看,陜西葡萄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20世紀30年代末,只有零星分布的小面積栽培,品種單一,解放后引入將近300個葡萄品種,種植面積猛增。50年代末,由于基地建設與選擇不夠慎重,加之品種不良,使葡萄生產遭受挫折,隨之而來的是挖葡萄種糧或改栽其他果樹,到70年代后期,葡萄面積基本保持在50年代末的水平。直到80年代,葡萄栽培熱席卷全國,陜西也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80年代中期葡萄栽培面積已達3667hm’,是70年代的13倍。90年代以來,葡萄栽培的面積和產量不斷增長的同時,由于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栽培技術的提高,陜西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葡萄生產基地,2020年陜西葡萄果園面積達73.15萬畝,較2019年增加了2.65萬畝,同比增長3.8%。
2014-2020年陜西葡萄果園面積統計(萬畝)
資料來源:陜西省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葡萄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數據顯示:隨著陜西葡萄果園面積的增加,掛果面積也隨之增長,2020年陜西葡萄掛果面積達65.82萬畝,較2019年增加了3.32萬畝,同比增長5.3%。
2014-2020年陜西葡萄掛果面積統計(萬畝)
資料來源:陜西省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自2018年起陜西葡萄掛果面積占果園面積的比例逐年攀升,2020年陜西葡萄掛果面積占果園面積的89.98%,較2019年增長了1.33%。
2014-2020年陜西葡萄掛果面積占果園面積的比例走勢圖
資料來源:陜西省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隨著陜西葡萄種植面積的不斷增長,葡萄產量也隨之增長,2020年陜西葡萄產量達80.7萬噸,較2019年增加了3.96萬噸,同比增長5.2%。
2014-2020年陜西葡萄產量統計(萬噸)
資料來源:陜西省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隨著栽培技術的不斷提升,陜西葡萄畝均產量快速提升,2019年陜西葡萄畝均產量達1228公斤/畝,較2018年增加了49公斤/畝,同比增長4.2%,2020年較2019年陜西葡萄畝均產量有所下滑,2020年陜西葡萄畝均產量為1226公斤/畝,較2019年減少了2公斤/畝,同比減少0.2%。
2014-2020年陜西葡萄畝均產量統計(公斤/畝)
資料來源:陜西省統計局、智研咨詢整理


2025-2031年中國葡萄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前景評估報告
《2025-2031年中國葡萄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前景評估報告》共十四章,包含葡萄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葡萄企業管理策略建議,總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