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作為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成都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成都市已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萬億級,集成電路、高端軟件、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近幾年,在政策支持下,成都市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取得了進一步突破,規模不斷壯大,產業基礎日益雄厚,產業鏈條愈發完善,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
上市企業:成都華微(688709)、川能動力(000155)、成飛集成(002190)、新筑股份(002480)、振芯科技(300101)、愛樂達(300696)、西菱動力(300733)
相關企業:成都奕成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成都萊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新易盛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嘉納海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銳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艾為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靈童半導體有限公司、成都礪芯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成都璟正科技有限公司、普雅半導體(成都)有限公司、成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綿陽惠科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信利(仁壽)高端顯示科技有限公司、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CL王牌電器(成都)有限公司、四川金鎧迪馬鐵路專用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城際軌道交通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成都西南交通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威奧暢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朗進交通裝備有限公司
關鍵詞:成都市、新質生產力、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集成電路
一、新質生產力行業概述
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詞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載體的先進生產力。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
二、成都市宏觀經濟分析
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城市,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023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2140.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22.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0.5%。2023年末戶籍人口1598.2萬人。近年來,成都市經濟運行恢復向好,發展質效穩步提升。2024年,成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11.3億元,同比增長5.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40.1億元,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6752.9億元,增長5.4%;第三產業增加值16218.3億元,增長6.0%。
在投資方面,2024年,成都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7.3%,其中設備購置投資增長29.9%。工業投資帶動作用明顯,工業投資增長48.7%,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86.9%。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7.8%,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68.6%。重大項目持續推進,959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426.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的112.2%。
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圍繞加強創新研發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等,推出了一系列舉措,科技經費投入保持穩定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升,2023年成都市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824.12億元,占全省R&D經費投入的比重為60.7%,同比增加90.86億元,增長12.4%。分活動主體看。各類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440.42億元,同比增長9.2%。高等學校經費支出90.65億元,同比增長9.1%。政府屬研究機構及其他單位經費支出293.05億元,同比增長18.8%。企業、高等學校、政府屬研究機構及其他單位經費所占比重分別為53.4%、11.0%和35.6%。
三、成都市產業結構體系分析
成都市深入推進制造強市建設,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萬億級,集成電路、高端軟件、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前瞻布局前沿生物、先進能源等未來產業和新的增長引擎,制造業整體發展能級和競爭優勢大幅提升,在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排名第9位。
2025年2月,在成都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上,成都市市長代表市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優化構建“9+9+10”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形成一二三產業協同、大中小企業共生、上下游鏈條互補、產供銷環節耦合的蓬勃發展格局。
四、成都市電子信息行業分析
1、產業政策
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大、技術更新快、產業鏈帶動作用強,是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行業之一。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成都市最堅實、最關鍵,并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近年來,為有力應對全球電子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影響,成都出臺新一輪產業政策,加快構建以“芯屏端軟智網安”為支撐的電子信息產業體系,以堅定企業發展信心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成都市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進一步促進新型顯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和《成都市加快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
2、發展情況
電子信息是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繼2020年規模突破萬億元之后,成都市電子信息產業繼續保持穩健增長,2023年達到1.3萬億元,占整個四川省的80%以上。2024年前8個月規模達7926億元,同比增長5.6%。2025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5萬億。
3、細分市場——集成電路
作為成都8大產業生態圈之首,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包括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3條重點產業鏈。近年來,成都將始終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相關要求,繼續把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圍繞鏈主企業推動產業建圈強鏈,以集成電路產業政策為牽引,不斷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推進產業協同,聚力打造優質的集成電路產業生態環境,構建安全穩定、完整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生態體系。成都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迅速,2023年成都市集成電路產量為78.6億塊,2024年產業實現營收830億元。
4、細分市場——智能終端
智能終端是實現智能感知、交互、大數據服務等功能的新興互聯網硬件產品,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成都市聚焦智能終端領域,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成都智能終端產業實現營收4646億元,聚集智能終端規上企業385家,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5家,初步形成從產品研發、核心組件、終端集成及應用,到整機組裝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5、產業生態圈及重點企業
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重要承載地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高新西區、郫都區)、成都芯谷(雙流區)、成都新經濟活力區(高新南區)、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新津區)、崇州消費電子產業園(崇州市),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了園區內企業茁壯成長,助力電子信息產業蓬勃發展。
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現已聚集眾多國內外領軍企業,培育了一批本土骨干企業,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在集成電路領域,截至2025年2月,成都市已聚集400余家集成電路企業,其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1家,推動34個億元以上項目、22個10億元以上項目加速建成投產,初步形成了涵蓋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以及裝備材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在新興顯示領域,成都是四川新型顯示產業的中心城市之一。近年來,成都新型顯示產業規模的主營業務收入保持不低于20%的增長速度,規模占全國15%以上。“成都造”屏幕,占據全球高端柔性屏近50%的市場。成都擁有完整的顯示產業生態鏈,聚集了京東方、中光電、TCL等數百家新型顯示企業,同時,來自全國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還在持續加碼成都。在智能終端領域,成都擁有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CL王牌電器(成都)有限公司等企業。
五、成都市裝備制造行業分析
1、產業政策
裝備制造業是成都市優勢產業之一,成都在裝備科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和優勢。近年來,為深入落實國家、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決策部署,提升產業鏈安全韌性,進一步引導企業在裝備制造重點產業領域開展創新研制,成都市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成都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促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若干政策措施(試行)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推動重大技術裝備水平整體提升,助力打造裝備制造萬億級產業集群。
2、發展情況
成都重點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裝備、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等領域,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能級提升,航空裝備、軌道交通領域產業核心競爭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初步形成光伏、氫能、動力電池、儲能等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加快建成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數據顯示,2021-2023年成都市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幅分別為8.0%、2.2%、8.1%,2024年增加值同比下降0.8%,受市場需求影響,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有所放緩。
3、細分市場——汽車
成都大力發展汽車產業,已具備研發設計、零部件制造、整車生產、后服務完整產業鏈,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集群,并加快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轉型升級發展。2023年,成都市實現汽車產量84.3萬輛、同比增長6.9%,其中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產值分別為8.3萬輛和248億元。2024年成都市全年實現汽車產量75.4萬輛,實現產值1480億元。
順應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趨勢,成都從政策體系、場景開放等多方面并進,扎實推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截至2025年2月,成都市已累計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共計680公里,發放56張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及示范應用牌照,其中包括25臺遠程駕駛示范應用牌照,成都市智能網聯汽車進入遠程駕駛時代。累計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里程超80萬公里,接單量超過7萬次,未發生有責交通事故。
成都市汽車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龍泉驛區、東部新區、郫都區、邛崍市,擁有?成都龍泉國際汽車城?、簡州智能裝備制造新城、成都綠色氫能產業功能區、天府新區半導體材料產業功能區等汽車產業生態圈。
在企業方面,目前,成都市汽車產業擁有大眾、豐田、沃爾沃、神龍、吉利、重汽成商等整車企業30多戶,已形成乘用車、客車、貨車及專用車全產品體系;聚集博世、江森、寧德時代、中創新航、東方電氣、比亞迪、商湯科技等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關鍵零部件企業1000余戶,產品覆蓋底盤、汽車電子、動力電池、燃料電池電堆、半導體、車載芯片、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系統等重要領域。
4、細分市場——航天航空裝備
航空航天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領域,是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成都歷來高度重視航空產業發展,以產業建圈強鏈為抓手,以構建現代化產業生態體系為主線,加快培育建設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推動航空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成都航空航天規上企業完成營業收入1142億元。其中航空企業營業收入1054億元,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這是繼成都市航空航天產業邁上千億級集群后,航空制造產業發展再次踏上新臺階。2023年,成都市141家航空航天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1353億元。
成都市擁有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成都工業創新設計功能區、淮州新城、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國際空港經濟區( 成都東部新區片區)、雙流航空經濟區等多個航天裝備產業生態圈。具備較為完整的航空航天研制和配套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整機(整機研制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動機(航空發動機預研水平國內領先)-大部件(飛機大部件研制能力加速提升,承擔了國產大飛機、支線客機機頭研制任務)-航空電子(航空機載和航電設備特色優勢鮮明,在飛行器大氣數據系統、航空發動機點火系統等領域優勢突出)-地面設備”的航空制造產品體系。
5、細分市場——軌道交通
成都是國內軌道交通產業鏈條最齊備城市之一、全國五大軌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具備城際動車組、城軌地鐵、各類新制式車輛的全譜系造修能力,軌道交通車輛本地配套率突破70%,機電系統配套率突破30%。總體而言,相較于“十二五”“十三五”時期,成都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已經實現了從分散弱小到集聚壯大的歷史性突破。現正處于延鏈強鏈補鏈階段。2023年,成都市軌道交通產業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471億元,同比增長7.8%。
成都市軌道交通裝備集群集聚西南交大、中鐵二院、新筑路橋、中車成都等知名高校院所和企業,以金牛壩科技服務產業功能區為研發服務總部,以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及中德(蒲江)產業新城為制造基地,形成“一總部三基地”空間格局。
成都軌道交通相關產業園區已匯聚570余家軌道交通上下游企業,初步實現“成都車、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擁有中車等軌道交通整車制造企業及四川金鎧迪馬鐵路專用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城際軌道交通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成都西南交通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威奧暢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朗進交通裝備有限公司、成都鼎漢軌道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等零部件與軟件系統供應商。
六、成都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總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作為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成都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電子信息”與“裝備制造”作為成都兩大優勢產業,近幾年發展取得了明顯突破,規模不斷壯大,產業基礎日益雄厚,產業鏈條愈發完善,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未來,成都將繼續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航空航天和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未來產業,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