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近年來,依托產學研機構,上海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尤其是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上表現亮眼,核心技術取得重要突破,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2024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占 GDP總量的33.4%,發揮了強勁的經濟引領效應。
上市企業:中芯國際(688981)、盛美上海(688082)、韋爾股份(603501)、聯影醫療(688271)、上海醫藥(600849)、復星醫藥(600196)、合合信息(688615)
相關企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紫光展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華大半導體有限公司、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芯原股份、中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捷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雄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士力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添年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中藥研究所、上海萬和堂藥業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商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訊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合合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關鍵詞:上海市、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3+6”新型產業體系
一、新質生產力行業概述
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詞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載體的先進生產力。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
二、上海市宏觀經濟分析
上海位于中國東部,地處長江入海口,面向太平洋。它與鄰近的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構成長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4年,上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926.7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99.70億元,下降0.9%;第二產業增加值11637.57億元,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42189.44億元,增長5.7%,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6062.33億元,增長12.9%。2024年,上海市在取得GDP突破5萬億元、領跑全國城市成績的同時,經濟建設也在科創、金融、貿易、航運等領域呈現多點開花的局面。
上海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以及“3+4”區域創新格局的重要成員,高度重視研發投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23年上海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049.6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為4.34%,遠高于全國水平(2.65%),在各省(市)中位居第2,僅次于北京市(6.73%)。2023年上海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0.2件,知識產權工作取得新進展。截至2023年底,上海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4.14萬件,同比增長19.53%;有效商標注冊量達到261.35萬件,同比增長7.66%;作品版權登記數突破41萬件,同比增長8%。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上海市重點發展領域之一,2018-2023年期間,除2020年受疫情影響,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負值外,其余年份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2021-2023年同比增幅維持在20%以上,遠超整體增幅。
三、上海市產業布局分析
2021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的《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發揮上海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勢,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構建“3+6”新型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業集群。
上海市加快三大先導產業創新高地建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實現倍增,2024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占 GDP總量的33.4%,發揮了強勁的經濟引領效應。
四、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上海市自1988年開始技術引進建設中外合資芯片生產線,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于2000年、2012年、2017年及2021年連續發布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集成電路被定性為上海市重點發展領域,“十四五”期間被正式列為上海市三大先導產業之一。
作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領頭羊”,上海市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水平最高、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涵蓋了從芯片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材料、設備等全產業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市集成電路產量為389.0億塊,占全國總產量的8.6%,僅次于江蘇省、廣東省、甘肅省,位列全國第四。
在政策大力支持、技術不斷突破、產業鏈加速完善等利好因素促進下,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快速擴張,從2020年的2071.3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3251.9億元,其中設計業占據主導地位,設計業、制造業、封測業、設備材料業銷售規模比為44:26:15:15。
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呈現“一體兩翼”的空間布局:“一體”即為浦東新區,一翼(南部)即為松江區、金山區、奉賢區、青浦區,一翼(北部)即為嘉定區、徐匯區、普陀區、寶山區。在產業空間方面,已形成張江科學城和臨港新片區雙區聯動,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東方芯港”等特色園區為節點的產業創新發展帶。數據顯示,2023年浦東新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為2715.50億元,同比增長5.1%,占上海市總規模的83.5%。
上海集聚了大量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科技創新資源,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成立集成電路相關的微電子學院、材料與工程學院,培育集成電路相關人才,集聚了上海市集成電路研發中心、芯片堅持公共服務中心等科研平臺。
上海擁有集成電路企業超過1000家,匯集全國約40%的產業人才,有力支撐了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和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在設計領域,上海市擁有展訊通信、格科微電子、聯芯科技等企業,國內主要的芯片公司,其中約一半公司辦公地址在上海,很多設計公司在上海均設有研發中心或辦公室。在芯片制造領域,上海坐擁中芯國際、華虹等明星企業。在封測領域,包括安靠(上海)、上海凱虹科技、日月光(上海)、紫光宏茂、晟碟半導體(上海)等企業。上海亦是半導體設備材料的重鎮,擁有滬硅產業、上海新傲、上海新昇、上海新陽材料、上海合晶等多家半導體材料企業,半導體設備廠商如中微半導體公司、盛美半導體、上海微電子、至純科技、萬業企業等企業均在上海。
五、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生物醫藥是上海市重點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也是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近年來,上海市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如《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關于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上海市提升生物醫藥企業國際競爭力行動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加大對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明確行業發展方向,提升行業綜合競爭力。
上海市明確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目標,提出到2025年,上海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研發經濟總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到2030年,上海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地位進一步凸顯,研發經濟總體規模進一步提升。為實現這一目標,上海市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上海作為我國生物經濟創新高地,產業創新能力強勁,行業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至2023年,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從7617億元提升至9337億元,制造業產值由1712億元增長到1860億元。2024年上半年,制造業產值達到93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37億元,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活力與潛力。與此同時,細胞與基因治療、合成生物學、醫療機器人、高端醫療影像等前沿新賽道,正在加快孕育發展新動能。
上海根據各區自身生物醫藥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加強對全市產業空間規劃。在2020年10月發布的《關于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1+5+X”生物醫藥產業空間布局。近年來,在政策、技術、資金等多方利好因素推動下,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已逐漸形成了以張江生物醫藥創新引領核心區為軸心,以臨港新片區精準醫療先行示范區、東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發展區、金海岸現代制藥綠色承載區、北上海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集聚區和南虹橋智慧醫療創新試驗區為依托的“1+5+x”產業空間布局。
上海市研發資源豐富,科研氛圍濃厚,擁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復旦大學藥學院等高等院校及上藥集團中央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基本形成了國家實驗室、研究型大學、高水平研究機構、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協同創新發展的創新體系,極大地促進了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發展。
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宛若“熱帶雨林”,不僅集高端醫療器械、數字研發、創新疫苗等多功能于一身,還有臨床數據、產品展示、創新加速和風險投資的整體布局,覆蓋了從創新研發、臨床轉化、市場準入、產業出海的全生命周期。優質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大量生物醫藥企業落戶上海,截至2024年,上海市累計擁有生物醫藥企業超4000家,其中醫療器械企業數量最多,其次為化藥企業、生物制品企業、保健品企業,中藥企業、藥包材企業、藥用輔料企業數量相對較少。
六、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各國紛紛將人工智能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力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占據優勢。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而上海作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近年來持續加大政策創新力度,發布了《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上海市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關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應用,強化全產業鏈生態布局。
憑借技術優勢和產業鏈優勢,上海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競爭力突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24)》顯示,在企業能力、學術生態、資本環境等6項指標的評價體系中,上海在各城市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從產業規模來看,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4500億元,提前完成《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設立的目標。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累計完成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備案,位列目前國內基礎大模型綜合能力的第一梯隊。
除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外,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圍繞“東西集聚、多點聯動”的布局,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空間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以張江人工智能島、臨港新片區、徐匯濱江(西岸智慧谷)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為軸線,以嘉定區、青浦區、楊浦區、浦東新區和閔行區為聚點的點軸聯動發展模式,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作為創新策源地,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具備強大的研發實力和豐富的研究資源,擁有完善的研究體系,集聚了國家級新型科研機構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大批基礎研發平臺,還有同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等。
2010年以來,上海市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形成了包括大型科技公司、初創企業在內的多元化生態系統。 數據顯示,截止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含大模型)企業超2.5萬家,擁有商湯科技、壁仞科技等明星企業。人才方面,截至2024年6月,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規模約25萬人,占全國近三分之一,成為大批頂級專家和青年英才歸國創新創業的首選城市。
七、上海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總結
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肩負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責任使命。近年來,上海以排頭兵的姿態和先行者的擔當,著力于科創能力的提升,在基礎研究投入、科創體制機制改革和科創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投入,憑借強大的創新策源能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以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經濟總量不斷實現新突破,成為我國第一個5萬億元GDP城市。依托產學研機構,上海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尤其是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上表現亮眼,核心技術取得重要突破,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未來上海將繼續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高地,以持續創新應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變革和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挑戰,進一步發揮上海核心城市功能和龍頭帶動作用,助力國家戰略更好貫徹落實,為全球科技創新貢獻“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