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如今,在中國本土市場,華為、小米、OPPO、vivo開始取代蘋果;國貨開始取代歐美、日韓品牌。胸前印著大大的“中國李寧”LOGO,腳上一雙回力鞋成為當下青年人彰顯時尚與個性的標志。
保護一個民族品牌,要付出多少努力?
2017年,華為在全球首款移動端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上采用了HiAI移動計算架構,可是當華為去申請HiAI商標時驚訝地發現該商標已于46天前被人搶先注冊。這一波商標“搶注”風波后,華為就陷入了數年的商標爭奪戰。
疫情之下的影視產業 中國電影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疫情重壓下,中國電影(600977)預計2020年將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整體來看,影視行業尚未扭轉低迷勢頭,春節檔能否順利推進成為復蘇關鍵因素。
中國化妝品牌崛起的“三原力”
過去五年間,從跨國企業跳槽到本土企業的高管比例是反向跳槽數量的5倍;近兩年,中國快消品牌搶占了超過五分之四細分品類的外資品牌市場份額;去年,線上中國品牌市場占有率已達到72%;今年,國潮崛起成為了中國發展的關鍵詞。
打造文化新地標 助力文化發展
珠海傳媒集團文化綜合體項目正式動工。這是珠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標志著珠海傳媒集團在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上海灣區”城市品牌
打造濱海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上海灣區健康醫學城,打造新材料、智能裝備、生命健康、信息技術等500億級產業集群……上海市金山區正在推出新一輪高質量發展舉措,力圖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全面優化核心功能、全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電影扎堆上映 近百家公司分食票房盛宴
2020年對于電影行業是不平凡的一年,直至年底,電影圈才熱鬧起來。據記者統計,12月份有57部電影上映。12月首周,已經上映了14部電影,其中不乏《赤狐書生》《寶可夢:超夢的逆襲 進化》等大制作。
支持數字文化產業發展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夯實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基礎,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構建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等內容提出具體要求。
敦煌石窟藝術中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敦煌文化正是這種自信的象征。
約1萬年前的中國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源頭
水稻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人類何時開始馴化野生水稻,使其適于栽培?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一粒已炭化的“萬年米”,是約1萬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這里起源的實物見證。
網紅文化,如何“塑造”人們的審美
百度詞條中將“網紅”定義為在現實或網絡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友關注從而走紅的人或長期持續輸出專業知識而走紅的人。他們的走紅皆因為自身某種特質在網絡作用下被放大,與網民的審美、審丑、娛樂、刺激、偷窺、臆想、品位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無意間受到追捧成為網紅。
文化旅游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復蘇勢頭良好
2020中國數字藝術產業論壇9日在京舉辦,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耿軍在會上指出,近年來,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步伐不斷加快,有利促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新發展格局下應加快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
以數字產業化為基礎、產業數字化為特征的數字文化產業,已成為當今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促進產業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代表了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
新品牌,中國制造乘勢而上
能進行智能交互、還能識別方言的國產智能電視,以生旦凈末丑象征不同功能的中草藥牙膏,兼具復古感與時尚氣息的服裝配飾……不久前,人民日報新媒體策劃打造的創意體驗館——“有間國潮館”第二季迎來大量觀眾。一系列引領潮流的國產品牌創新產品,不僅吸引許多年輕人前往“打卡”,也生動詮釋了國產品牌在“十三五”時期的乘勢崛起。
讓文化產業深度融入經濟社會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堅持質量與效益并重,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以“互聯網+”“文化+”為依托,文化產業實現與制造、建筑、設計、信息、旅游、農業、體育、健康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活力,為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