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紅棗產量呈現出總體增長的趨勢,也伴隨著一定的波動,主要受到氣候條件、種植技術、市場需求和政策引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和紅棗種植結構的優化,紅棗的產量和質量均得到了顯著提升。到2022年,中國紅棗產量達到747.24萬噸,這一數據表明紅棗產業依然保持著穩健的發展態勢。考慮到氣候變化、市場競爭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預計未來幾年紅棗產量的短期趨勢可能會出現小幅波動。
一、定義及分類
紅棗作為我國傳統的水果之一,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價值,是我國第一大干果產業。新疆、河北、山東、陜西、山西等地是我國紅棗的主要產區,其中新疆已成為最重要的紅棗產區。我國紅棗品種繁多,各具特色。從新疆的和田棗到河北的滄州金絲小棗,再到山西的駿棗和陜西的黃河灘棗,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紅棗品種,果形、口感各異,而且營養價值豐富,被譽為滋補佳品。例如,和田棗以其果形大、皮薄核小、營養豐富而著稱;金絲小棗則以能拉出縷縷晶瑩的糖絲而名揚;駿棗和灘棗則分別以其果實大和果肉甜軟潤香而深受喜愛,新疆的若羌紅棗、河北的阜平大棗、山西的稷山板棗和河南的新鄭大棗等也各有千秋,豐富了我國的紅棗市場,也展現了各地紅棗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
二、商業模式
1、采購模式
我國棗種植行業的原料采購模式主要呈現出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相結合的特點。對于化肥、農藥等大宗農資,大型棗種植企業或合作社往往采取集中采購的方式,以獲取規模效益和價格優勢,主要選擇質量可靠、信譽良好的農資供應商,確保原料的質量和供應的穩定性。對于種子等較為特殊的原料,棗農可能會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進行分散采購。此外,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一些棗農也開始嘗試與科研機構合作,引進新品種或改良現有品種,以提高棗樹的產量和品質。
2、生產模式
從種植方式來看,棗樹種植以基地形式存在居多,散戶人均種植在5畝左右,機械化程度不高,以人工采摘為主。我國棗樹種植呈現種植區域集中度較高特點,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如新疆、河北、山東、陜西、山西等省份。在生產管理方面,棗農們逐漸開始采用現代農業技術,如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以提高棗樹的產量和品質。然而由于引種混亂和對品種區域化研究不夠,以及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研究不夠深入等問題,棗種植行業仍面臨一些挑戰。
3、銷售模式
主要分為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其中線下模式有特許經營、直營和商場超市三種銷售模式,主要通過特許經營模式進行品牌推廣和產品銷售。特許經營銷售模式,是指企業將自己所擁有的商標、商號、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以特許經營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許者使用,被特許者按合同規定,在企業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直營店銷售模式指所有權屬于企業并且由企業自己管理的連鎖店形式;商場超市銷售模式指企業通過與商場超市簽訂合作協議,通過商場超市實現銷售的模式。線上模式來看,主要通過線上零售電商、農產品電商和直播助農等銷售到終端用戶。
4、定價和促銷模式
根據市場供求、原料價格、生產成本及競爭對手同類產品價格等因素以及考慮各地區消費水平差異及成本費用情況,對各種產品按地區采取統一建議零售價,但連鎖專賣店可行使一定的定價權,對于若干特殊地段如機場候機樓內、車站、特別繁華地段等租金費用較高地區可以適當加價。節假日臨近時,連鎖加盟店可根據市場情況,以書面形式或電話提前申請提供促銷支持,經同意后,為加盟店提供品嘗品、促銷品、宣傳品等。
三、行業政策
我國棗行業政策背景呈現出多元化和精準化的趨勢。近年來,各級政府及部門針對棗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進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市場競爭力。陜西省政府通過與無錫市的對口合作,鼓勵電商平臺和網絡直播助力延安棗等特色農畜產品品牌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發布的指導意見則強調支持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包括陜西的蘋果和棗等產業集群,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影響力。山西省政府實施的鄉村振興責任制中,棗作為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得到了重點發展,并鼓勵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和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寧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則聚焦鹽堿地綜合利用,通過科技支撐培育耐鹽堿的優質棗等經濟林新品種。新疆自治區政府則利用自貿區建設,推動棗等特色林果業的發展,并打造一流品牌。這些政策背景共同構成了我國棗行業發展的有力支撐,為棗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發展歷程
我國棗種植行業的發展歷程經歷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棗樹種植主要依賴傳統技術和家庭經營模式,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棗樹種植行業迎來了快速增長期,種植面積和產量顯著提升,種植技術也取得了顯著進步。進入21世紀,至2010年左右,棗樹種植行業逐步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技術更加成熟,品種更加多樣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自2010年至今,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長,棗樹種植行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注重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棗樹品種如新疆灰棗等得到了廣泛推廣和認可,為我國棗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行業風險
1、自然風險
紅棗雖然素有“鐵桿莊稼”之稱,具有耐寒,耐熱,又耐早澇等特性,相對不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但是極端干旱、沙塵暴、暖冬、嚴寒和冰雹等異常氣候和棗樹病蟲害也會造成紅棗減產和紅棗質量下降。如果上述自然災害大面積出現,紅棗產量和種植面積可能受到影響,質量也可能得不到保證,下游采購成本也會增加,行業經營將會受到一定影響。
2、原料風險
棗樹的種植和養護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包括土地租賃、種子、化肥、農藥、勞動力等。近年來原料成本波動明顯,如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的出現明顯的上漲和下降,同時棗樹目前國內仍主要人工種植收獲為主,勞動力人工成本持續增加,一定程度影響棗樹種植的成本,影響種植戶的收益。
3、需求和價格風險
棗樹種植行業的收益受到市場需求和價格波動的影響。如果市場需求下降,或者棗子的價格走低,種植戶的收益也會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當市場需求出現波動時,棗子的價格可能大幅波動,給種植戶帶來很大的經濟風險。
4、政府風險
棗樹種植行業的發展也受到政策的影響。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帶來種植成本的增加,或者影響棗子的銷售和價格。如環保政策的加強可能會增加種植戶的環保投入,而農業政策的調整可能會影響棗子的種植補貼和稅收政策等,政府對棗子產業的規劃和發展戰略也會影響種植戶的經營決策和市場前景。
六、產業鏈
1、行業產業鏈分析
我國棗業產業鏈形成了完整的上中下游體系。上游環節以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種業巨頭為主導,專注于棗樹種子的研發與供應,同時化肥與農藥供應商如中農發種業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等提供生產化肥、農藥等支持,確保棗樹健康生長。中游聚焦在棗果的種植、加工與銷售,以新疆和田昆侖山棗業、安徽三只松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代表,它們不僅注重棗果的品質控制,還通過多樣化的產品加工滿足市場需求。下游則涉及零售電商、直播電商等多元化銷售渠道,以及家庭、餐飲、醫藥等終端應用領域,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購買途徑和多樣化的棗產品選擇。
























































2、行業領先企業分析
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產品主要包括高端紅棗系列、健康鎖鮮系列、高端滋補系列、輕養休食系列等,經營概況顯示,其營收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呈現出波折走勢。2019年營收達到59.61億元,但隨后連續兩年出現下滑,2020年和2021年營收分別減少至30.01億元和12.81億元,從2022年開始,公司營收出現回升,2022年營收為14億元,到了2023年更是增長至17.28億元,增速達到0.23%。紅棗經營現狀而言,2023年紅棗制品的營收占比為0.759,對應的營收額為13.11億元,仍占據重要地位。盡管面臨市場競爭和消費者口味變化等多重挑戰,但好想你依然保持著對紅棗制品的專注和投入,通過不斷創新和優化產品,努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七、行業現狀
近年來中國紅棗產量呈現出總體增長的趨勢,也伴隨著一定的波動,主要受到氣候條件、種植技術、市場需求和政策引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和紅棗種植結構的優化,紅棗的產量和質量均得到了顯著提升。到2022年,中國紅棗產量達到747.24萬噸,這一數據表明紅棗產業依然保持著穩健的發展態勢。考慮到氣候變化、市場競爭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預計未來幾年紅棗產量的短期趨勢可能會出現小幅波動。盡管如此,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革新和市場環境的不斷優化,中國紅棗產業有望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勢頭,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作出積極貢獻。
八、發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高種植效益拉動農民棗樹種植積極性
棗樹壽命長,大部分優良棗樹品種,當年栽苗,當年即可見果。在管理得當的情況下,二三年豐產,三四年即可進入盛產期,畝產值幾千乃至數萬元。其次棗樹產量穩定。由于棗樹發芽晚,當年隨花芽分化,隨開花坐果,能抵御短期內不利于開花坐果的天氣因素。一般不會出現早春凍害和大小年現象。棗樹的壽命達二三百年,百年老樹仍然可株產鮮棗百公斤左右。間作套種可實現立體收益,棗糧間作,可解決發展經濟與糧食生產之間的矛盾。綜合來看,棗種植收益穩定,效益較高,是拉動我國棗業的重要因素。
(2)富農惠農等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提示企業積極性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中國社會發展受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是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農業部、林業部、財政部等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要富農惠農政策,巨大地提高了農民對棗樹種植的積極性。
(3)新的種植技術和棗樹管理水平提升
棗樹產量伴隨國家對農業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的大力投入,作為木本糧食的棗樹種植、栽培和管理技術取得了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棗產業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都有所提高,已逐步建立起以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經營管理為基礎的現代化生產體系。棗樹種植業的新產品育種技術、抗病毒新品種培育技術、優質高產樹種培育技術,以及包括基地建設、環境控制、品種選育、栽培管理、鮮棗采收及貯藏運輸等在內的無公害生產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有效地提高了棗樹種植業的管理水平,提升了棗樹產量。
(4)下游棗產品市場旺盛的需求拉動了棗樹種植
目前國內棗產品的市場需求強勁,近年來,棗產量保持了穩步增長態勢,各地棗果價格相對穩定,國內市場對棗的需求遠未飽和。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市場更加開放,故國外對中國棗產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多,未來國際市場的需求也將刺激中國棗樹種植業發展。
2、不利因素
(1)病蟲害威脅棗樹種植
棗樹病蟲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重,是造成棗樹產量低、質量差的重要原因,當前發生的比較嚴重的病蟲害主要有:棗步曲、棗粘蟲、桃小食心蟲、食芽象甲、棗瘋病、棗銹病等,其中棗瘋病每年導致3-5%的棗樹死亡,是棗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頭號威脅。
(2)品種結構亟待調整
據《中國果樹志·棗卷》編委會調查統計,全國現有各類棗樹品種700余個,近十幾年來,全國各地又新選育了棗樹新品種30余個。從我國各棗區主裁品種的構成來看,北方絕大多數為制干或制干加工兼用品種,南方則主要為蜜棗品種。迄今為止,占品種總量37%以上的261個鮮食棗品種絕大多數尚未形成規模化栽培。目前,優良品種少,品種更新速度慢,品種結構不能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3)不利氣候因素影響棗樹種植
異常氣候主要是指干旱、沙塵暴、暖冬、嚴寒和冰雹。極端不良氣候對棗產量帶來嚴重影響,進而影響棗樹種植的效益和棗農種植棗樹的積極性。如旱災造成棗樹減產,帶來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嚴重的干旱,加上干熱風嚴重影響了棗花的授粉受精,出現了焦花現象,導致坐果率極低,部分棗樹因干旱缺水葉片提前脫落,難以滿足幸存棗果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養分。連續干旱后的突降暴雨,雖緩解了旱情,但又造成棗銹病的發生。
九、競爭格局
我國棗行業的競爭格局日趨豐富和多元化。原棗生產與銷售企業憑借大規模的種植基地和嚴格的品質把控,確保了產品的天然健康與口感,如新疆和田昆侖山棗業和新疆羌都棗業等。深加工與品牌化企業則通過創新的深加工技術,將紅棗轉化為多樣化的產品,如棗片、棗泥等,同時注重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如好想你和山東百棗綱目生物科技等,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電商與新零售企業如百草味和三只松鼠等,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模式,將紅棗產品快速、便捷地送達消費者手中,滿足了年輕消費者對時尚和便捷性的追求。這些不同類型的企業共同構成了我國棗行業多元化、充滿活力的競爭格局。
十、發展趨勢
我國棗行業正迎來顯著的發展趨勢,其中健康養生意識的崛起促使紅棗成為備受追捧的健康食品。眾多棗企業積極響應,推出低糖、無添加等健康型產品,滿足消費者對養生需求的追求。深加工技術的引進和品牌化戰略的推進,使紅棗產品多樣化、附加值提升,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競爭力。電商和新零售模式的融合,為棗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銷售渠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提高了產品的覆蓋率和銷售額,還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加便捷、直觀的購物體驗。總的來說,新的發展趨勢共同推動了我國棗行業的持續創新與發展,滿足了市場多樣化需求,促進了棗行業的整體進步和擴張。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2023年中國紅棗行業全景速覽:市場迅速恢復,健康觀念的深入人心有利于行業的快速發展[圖]](http://img.chyxx.com/images/2022/0330/6b296592ed87ae76d174b4fbc262ff18a3c189b8.png?x-oss-process=style/w320)
2023年中國紅棗行業全景速覽:市場迅速恢復,健康觀念的深入人心有利于行業的快速發展[圖]
大棗又名紅棗、干棗、棗子,起源于中國,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含有抑制癌細胞,甚至可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的物質。經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石,這是因為鮮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使體內多余的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
![2021年陜西紅棗生產規模、生產效益及出口情況分析[圖]](http://img.chyxx.com/images/2022/0330/7cb5c70f3a54c426c21dce90a0a5a6386f870908.png?x-oss-process=style/w320)
2021年陜西紅棗生產規模、生產效益及出口情況分析[圖]
陜西省紅棗的栽培歷史非常悠久,陜西省的紅棗品種資源和生產經驗均非常豐富,為陜西省的紅棗生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陜西棗果園面積快速提升,2021年陜西省棗果園面積達323.6萬畝,較2020年增加了4.62萬畝,同比增長1.45%,其中掛果面積為286.44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