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茯苓產業供需穩定,自給自足能力強,受國內外市場需求驅動顯著。從產量來看,自2016年至2021年,茯苓產量穩步上升,尤其是2019年至2021年間,產量激增,顯示出強大的市場潛力和生產能力。在2022年,盡管總產量略有下降,但仍舊保持在高位,達到25.2萬噸,較2021年下降4.1%。在出口方面,我國茯苓的出口量在近幾年呈現波動趨勢,2022年出口5806.8噸。從需求量來看,我國茯苓的需求持續增長,與產量增長趨勢相符。2022年,盡管產量略有下降,但需求量仍保持在高位,達到24.7萬噸。
一、定義及分類
茯苓,又稱云苓、松苓、茯靈,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屬,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之一,也是常用大宗中藥材之一,社會年需求量在萬噸以上。茯苓為藥食兩用,具有益氣寧心、健脾胃、利水滲濕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脾虛食少、痰飲眩暈等癥。茯苓衍生物——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增強人體免疫、抗腫瘤、抗病毒、保肝降酶的功效。品類來看,云南的“云苓”、湖北的“九資河茯苓”、福建的“閩苓”、安徽的“安苓”、四川的“川苓”已成為國內主流茯苓產品,其中“云苓”質量最優,“安苓”產量最大。
二、商業模式
1、種植模式
目前茯苓人工栽培區域較為集中,主要在云南、湘黔、大別山等地區,各區域都有著獨特的產業基礎。在福建、河南、廣西等地區也有人工栽培茯苓。云南楚雄、普洱等地區以人工栽培茯苓為主。傳統茯苓老產區多是按照“農副產品”的方式進行茯苓栽培種植和生產,在這樣的種植和生產方式下,茯苓產量和質量較低,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一些茯苓新產區大力發展引種、試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茯苓產量與質量。
2、加工模式
目前我國茯苓加工技術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傳統早期技術,涉及“發汗”等繁瑣步驟,以去除內部多余水分并形成特有的皺紋,較少使用;二是簡化的“鮮茯苓采收-剝皮-切制-干燥”技術,成本較低但成品率不高;三是“鮮茯苓采收-蒸制-剝皮-切制-干燥”技術,因其成品率高、成色好而成為主流。茯苓炮制步驟后,產品形式多樣,包括茯苓塊、茯苓片、茯苓粉等,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如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差異可能與炮制過程中活性成分的變化有關。
3、銷售模式
目前靖州茯苓加工貿易市場加工量占全國總量的 65%左右,其中湘黔地區的茯苓,多以鮮茯苓為主,主要銷售到靖州集散大市場,在靖州集散大市場加工后再流通到全國各大藥材市場,可以擴大茯苓市場占有率。
三、行業政策
在我國茯苓行業的發展政策背景中,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并持續推動中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從黃岡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強調利用當地資源稟賦發展茯苓等中藥材產業,到云南省林草局制定的《云南省林下中藥材種植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旨在加速茯苓等林下中藥材的良種化進程和品種推廣。上海市政府與安徽省政府的《上海市與六安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5年)》則進一步推動茯苓等道地藥材的產業發展,建設生物醫藥藥源地加工產業園。四川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四川省中藥飲片標準制修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強調以臨床價值為導向,注重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茯苓等中藥飲片標準研究。陜西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強秦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亦支持中藥材產業全鏈條發展,助力茯苓等中藥材產業實現優勢轉化。
四、發展歷程
我國茯苓行業的發展歷程歷經了從初步嘗試到現代化產業化的蛻變。建國初期,盡管對茯苓的人工栽培進行了初步嘗試,但受限于技術和經驗,成果并不顯著。到了19世紀60年代,河南、安徽、浙江、云南等地開始廣泛采用筒種法,實現了從野外采挖到人工栽培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茯苓的產量并擴大了產區。進入1970年代,茯苓“肉引”栽培技術的完善與推廣,使得茯苓種植逐漸規模化,產量進一步提升。隨著科研投入的增加,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間,品種改良和選育工作取得突破,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成功選育出茯苓新品種,同時栽培技術也得到了深入研究。進入21世紀后,茯苓種植逐漸步入產業化和現代化軌道,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增長,深加工和產品開發也日益豐富,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科技的不斷進步為茯苓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行業壁壘
1、人才壁壘
人才壁壘是茯苓行業新進入者面臨的首要挑戰。茯苓種植和加工不僅需要農業和生物科技方面的專業人才,還需要具備豐富市場經驗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新進入者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聚集起這樣一支高效、專業的團隊,導致在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和經營管理等方面難以與現有企業競爭。
2、經驗壁壘
經驗壁壘也是茯苓行業新進入者需要克服的重要障礙。茯苓種植和加工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實踐經驗,包括菌種選育、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加工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新進入者由于缺乏這些經驗,往往難以快速適應市場需求和技術變化,難以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3、環境壁壘
環境壁壘也對新進入者構成了一定的制約。茯苓種植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較高,需要特定的氣候、土壤和生態環境。新進入者如果無法找到適宜的種植區域,或者無法確保種植環境的穩定和可持續性,就會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
4、資金壁壘
資金壁壘也是茯苓行業新進入者需要面對的問題。茯苓種植和加工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土地、建設基礎設施、采購原材料、研發新技術等。新進入者如果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就難以在市場中立足和發展。
六、產業鏈
我國茯苓行業產業鏈涵蓋了從上游的種質資源、農藥及有機肥料的供應,到中游的種植與加工,再到下游的多元化產品應用。上游環節,優質的種子、農藥和有機肥料是茯苓種植的基礎,為茯苓的健康生長提供了有力保障。中游環節,四川鑫睿茯苓種植有限公司、靖州縣信茯茯苓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企業及合作社,憑借專業的種植技術和規模化經營,確保了茯苓的產量與品質。下游環節,茯苓被廣泛應用于中成藥、保健品、飼料、化妝品和食品等領域,不僅體現了茯苓的廣泛市場價值,也推動了茯苓產業鏈的深化與拓展。



































七、行業現狀
我國茯苓產業供需穩定,自給自足能力強,受國內外市場需求驅動顯著。從產量來看,自2016年至2021年,茯苓產量穩步上升,尤其是2019年至2021年間,產量激增,顯示出強大的市場潛力和生產能力。在2022年,盡管總產量略有下降,但仍舊保持在高位,達到25.2萬噸,較2021年下降4.1%。在進出口方面,茯苓是我國特色的中藥材產品之一,進口量相對較少,尤其在2020年和2021年,進口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22年有所增加,達到346.95噸,主要受到國際市場價格波動或特定貿易協議的影響。在出口方面,我國茯苓的出口量在近幾年呈現波動趨勢,2022年出口5806.8噸。從需求量來看,我國茯苓的需求持續增長,與產量增長趨勢相符。2022年,盡管產量略有下降,但需求量仍保持在高位,達到24.7萬噸。
八、發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政策利好提供保障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對中藥材種植基地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藥材質量標準、加強中藥材市場監管等。這些政策的實施,為茯苓行業的規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為行業內的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2)技術提升促進行業降本增效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茯苓種植、加工和提取技術得到了顯著提升。新的種植技術不僅提高了茯苓的產量和品質,還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先進的加工和提取技術能夠更好地保留茯苓的有效成分,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這些科技創新的成果,為茯苓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3)消費趨勢轉變帶來機遇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關注度日益增加,對天然、健康、無添加的食材和藥品需求不斷增長。茯苓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藥用價值的中藥材,其獨特的保健和治療效果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這種消費趨勢的轉變,為茯苓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2、不利因素
(1)種植技術和產區加工亟待規范
盡管傳統老產區憑借多年的生產實踐,形成了有效的茯苓栽培和種植方法,但新產區在茯苓引種栽培過程中,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缺乏標準化操作指導,導致了種植技術的隨意性和不規范性,包括栽培菌株來源混亂、隨意減少栽培用料、人為提前茯苓采收時間以及使用硫黃熏蒸加工茯苓等問題。這些不規范操作不僅降低了茯苓的產量和品質,更對其藥用安全和外貿出口造成了潛在威脅。因此茯苓新產區亟待規范種植、優化生產技術,確保茯苓質量穩定,進而推動整個茯苓產業的健康發展。
(2)缺乏專業技術人才
茯苓規范化種植和產業化發展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持與支撐。當前不少茯苓產區缺乏專業化種植技術、研究推廣和服務人才,在茯苓種植生產過程中出現備料不及時、選場隨意、缺乏菌種提純復壯、忽視連作障礙、病蟲害防治不當、管理方式不科學、產品生產缺乏創新等問題,問題不僅會對茯苓產業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產生影響,也會阻礙茯苓產業可持續發展。
(3)產業化水平低
不少茯苓產區仍秉承“種茯苓、賣原料”的傳統生產思想,只注重茯苓的種植和生產,忽視茯苓深加工產品的研制,部分產區雖然將茯苓制成了中成藥、保健食品(如茯苓糕干、茯苓夾餅、茯苓酒),但是缺乏后續產品的跟進,這種以生產為主和采用無產業鏈支撐的模式導致茯苓產值較低、產業發展前景渺茫。
(4)產品結構單一
茯苓作為中醫臨床配方、中成藥、保健食品原料,據相關資料顯示,茯苓在常見中醫臨床配方中的配伍率高達70%以上,以茯苓為原料的中成藥數量多達 293 種,且以茯苓為原料產品出口數量較大。從以上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以茯苓為原料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目前大多數茯苓產區存在“重生產、輕加工”的思想,多以售賣鮮茯苓、初加工茯苓產品為主,不注重深加工產品,再加上這些產區從事茯苓加工與產品開發的企業數量較少或種植、加工技術科技含量低,導致茯苓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較低,不利于茯苓產品的市場細分、擴大茯苓產品知名度,從而導致茯苓產品收益低、效益差。
九、競爭格局
我國茯苓行業的競爭格局呈現多元化和專業化特點。茯苓種植企業憑借其豐富的種植經驗和先進的種植技術,為行業提供了穩定且優質的原料來源,成為產業鏈上游的關鍵力量。大型綜合醫藥企業則憑借完整的產業鏈、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研發實力,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多元化產品線和不斷創新滿足消費者需求。
與此同時,中小型茯苓中藥企業以其靈活的經營策略和精細化的管理,專注于茯苓的加工和銷售,為市場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這些企業注重產品質量和成本控制,與茯苓種植企業緊密合作,確保原料的穩定供應,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的購買渠道。
十、發展趨勢
我國茯苓行業整體正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技術創新的驅動下,通過引入現代農業科技如智能農業、精準農業等,茯苓的種植效率和產品質量得到顯著提升,為產業升級和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促使茯苓企業不斷創新,推出更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品牌化建設和市場推廣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通過塑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和加大市場推廣力度,茯苓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展望未來,我國茯苓行業將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產業不斷升級和轉型,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