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
5471
20000
1
芯片行業周刊:廣東加碼布局人工智能,加速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當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應用場景“多點開花”。圍繞打造應用場景,廣東將建立省級跨部門協調機制,壓實“管行業管人工智能應用”責任,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在教育、醫療、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領域廣泛拓展應用。組織開展“機器人+”行動,圍繞工業、農業、城市管理、醫療、養老服務、特種作業等領域,深入挖掘開放應用場景。鼓勵各地市挖掘開放各類應用場景,招引企業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新材料周報:2024年全球芯片市場將增長18.8% 美國宣布禁止向中國半導體、AI、量子領域投資
本周行情回顧。本周,Wind 新材料指數收報3520.68 點,環比下跌0.4%。其中,漲幅前五的有瑞豐高材(24.6%)、陽谷華泰(19.97%)、道恩股份(10.01%)、斯迪克(8.42%)、阿科力(7.09%);跌幅前五的有長陽科技(-12.98%)、合盛硅業(-12%)、福斯特(-11.32%)、阿拉丁(-9.33%)、金宏氣體(-9.04%)。
芯片行業周刊:河南省印發通知,加強智能座艙芯片等技術研發和突破
數據作為當代生產的核心要素,正迅速滲透至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以及社會服務管理等關鍵環節,展現出其放大、疊加乃至倍增的效應。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數據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河南省《通知》的出臺,正是為了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滿足這一必然要求。數據要素的充分利用和流通,不僅能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新動能,也將隨著數據量的激增,顯著提升對數據處理能力的需求。芯片,作為數據處理的心臟,其性能成為決定數據處理速度和效率的關鍵。因此,數據要素的蓬勃發展,無疑加速了市場對高性能芯片的渴求。2024年上半年,中國芯片產量達2071億塊,同比增長29.18%。
芯片行業周刊:各地爭先打造芯片高地,加快補齊國內半導體產業鏈
作為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第一大省,廣東在消費電子、通信、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等領域擁有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應用市場。近年來廣東省大力實施“廣東強芯”工程,加快構建集成電路產業“四梁八柱”,已在高端模擬、化合物半導體、MEMS傳感器等特色工藝方面布局一批重大產線項目,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帶動佛山、東莞等地協同發展的“3+N”產業格局,產業加速形成集聚,發展生態日趨完善,促使廣東省已成為我國科技產業集聚的重要區域,全省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位居全國前列。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營收已超過2700億元,同比增長了19.04%,較2019年復合增長了22.47%
芯片行業周刊:國內芯片生態建設日益完善,國外企業亦加速布局市場
數據顯示,至2023年,我國半導體封裝測試市場規模已增長至2807.1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27.95%。在此背景下,國產先進半導體封測設備替代需求日益迫切。
芯片行業周刊:政策提出加速研制先進芯片設備,海外芯企動態頻繁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達2190.24億元,同比增長7.61%,較2019年增長了126.17%。
芯片行業周刊:各國加速布局半導體領域,國內芯片產業鏈日益完善
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6.1萬億元,同比增長率約為11.75%;國內數字經濟占GDP比重接近于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44.5%以上。數字經濟已成為拉動我國GDP增長的重要驅動。
芯片行業周刊:產業上下游動態頻繁,國內加速探索人才培養新機制
芯片產品的設計制造涉及物理、化學、材料、化工等多個學科,行業技術門檻極高。因此,芯片從設計到生產的各個環節均需要高端人才跟進。以芯片研發為例,據了解,該環節需要的人才學歷均要求至少達研究生以上。
芯片行業周刊:工信部開展5G輕量化貫通行動,助力芯片市場蓬勃發展
芯片是集成電路的載體,經過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后得到。它在電子產品中發揮著運算和儲存的核心功能,因此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
芯片行業周刊:行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企業持續關注技術研發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2022年,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36.7%,較上年提升1.3個百分點。但與美國超過50%的專利轉化率相比,國內各產業知識產權市場化率仍有待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