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單細胞圖譜對人類淋巴結和淋巴瘤中的非造血細胞基質進行重塑
淋巴瘤中的非造血細胞(NHCs),包括間質基質細胞和內皮細胞,其活動是淋巴瘤發生的基礎。然而,過去對淋巴瘤非造血細胞的研究一直受到其異質性的影響而難以深入,在人正常淋巴結(LNs)中的相關研究也是如此。
科學家發現全球城市環境變化影響白車軸草的進化方向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全球多個研究團隊共同參與研究發現,全球城市環境變化影響了白車軸草的進化方向。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上,題為:Global urban environmental change drives adaptation in white clover。
基于光固化絲蛋白水凝膠邊緣封閉的一體化雙層絲蛋白支架用于骨軟骨再生
新生軟骨與缺損周圍軟骨間的水平整合是骨軟骨修復中常被忽略的問題,也是軟骨修復成功的關鍵。在骨軟骨修復的研究中,他們提出了一體化雙層絲蛋白支架聯合光固化絲蛋白水凝膠邊緣封閉的策略,在實現骨軟骨再生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快速、高效地解決了新生軟骨與缺損周圍軟骨間水平向整合的問題。
中美科學家合作在依托新型導電聚合物研發柔性可拉伸高密度微陣列電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柔性可拉伸的電極在可穿戴設備中記錄肌肉電活動、腦機接口獲取腦或神經界面信號等方面均具有廣泛的應用。
我國科學家提出一種基于旋轉神經元的新型儲備池計算硬件架構
為模仿大腦對復雜時序信號的處理能力,儲備池計算以其易訓練、便于硬件實現等優點成為類腦計算的前沿熱點。高效的儲備池計算架構能夠充分挖掘電子器件的自身物理屬性,以用作計算資源實現仿生人工神經網絡。
科學家發現白細胞介素18受體輔助蛋白的變體可預防肌萎縮側索硬化癥
非編碼基因組比編碼蛋白質基因組大很多,但遺傳關聯的研究探索很少。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發現,白細胞介素18受體輔助蛋白3‘非編碼區的變體可預防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
科學家發現白堊紀末期大滅絕后胎生哺乳動物大腦的變化情況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白堊紀末期大滅絕后胎生哺乳動物的演化是先體型后大腦。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上,題為:Brawn before brains in placental mammals after the end-Cretaceous extinction。
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接近骨組織的超彈性合金
俄羅斯科教部網站報道,俄羅斯國家研究型技術大學莫斯科鋼鐵合金學院(MISiS)材料學科研人員利用鈦、鋯和鈮研發出一種新的生物相容性合金,其物理力學性能與天然骨組織接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金屬》上。
研究人員發現可“自體施肥”的新硅藻物種
據美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網站3月14日消息,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和加州州立大學圣馬科斯分校研究人員在夏威夷海域發現兩種能夠固定氮的新硅藻物種,使其得以在營養貧乏的公海內繁衍生息。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研究人員首次從原子層面闡明銅氧化原理
據韓科信部報道,韓美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單原子層水平粗糙度的超平銅薄膜,在理論和實驗中首次驗證了銅的氧化原理。查明氧氣進入途徑及開發防止氧氣自行氧化的薄膜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
研究發現準晶體中的新相變
米蘭理工大學與德國聯合研究團隊在非厄米準晶體中觀察到三相變的同時發生,為全面了解復雜或人造材料的內部工作原理及基于相控材料的高級應用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上。
研究人員開發出使用納米材料的無電源頻率調諧器
牛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使用功能性納米線進行頻率調諧的無電源且超快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科學家構建新型腦機接口讓完全閉鎖綜合征患者實現語言交流
閉鎖綜合征的特點是失去自主肌肉控制,導致四肢癱瘓和失音的同時保留正常認知,該綜合征通常與腦干中風相關,但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晚期患者,病情惡化至全部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時,也會進入“完全閉鎖狀態”,無法與外界交流。
我國科學家揭示壓力應激導致焦慮與代謝異常的神經機制
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慢性壓力下造成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會進一步導致代謝失衡現象,然而其內在的神經機制并不明確。
科學家揭示人類疾病中罕見蛋白質編碼變異位點的遺傳關聯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鑒定了數千種與人類疾病風險相關的變異位點。然而,目前在稀有和低頻位點的關聯分析研究仍然不足,并且很難追蹤到疾病具體的因果機制。
科學家解析艱難梭菌外部蛋白質層結構
近期,英國科學家發現,艱難梭菌外部蛋白質層形成了類似“鎖子甲”的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標題為“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the S-layer in C. diffic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