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多發性硬化癥嚴重程度的新預后標志物
多發性硬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導致整個神經系統軸突和神經元的損傷。雖然這種損傷一開始往往沒有被患者注意到,但損傷程度決定了疾病嚴重程度的預后。疾病過程的預測判斷對選擇合適的多發性硬化癥治療方法很重要,醫學研究一直在尋找可靠的預后工具。
韓“世界”號搭載的同位素電池試驗成功
韓國原子能研究院自主開發、搭載在“世界”號上的同位素電池試驗成功。同位素電池通過將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傳達給熱電元件來發電,其優點是在無外部動力源的條件下可自行發電,不受溫度、壓力等外部環境的影響。
我國科學家揭示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新機制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功能蛋白神經元導航蛋白2(NAV2)主要調節神經系統中神經元的生長、遷移和再生。而NAV2在RA中的具體作用仍然未知。近期,澳門科技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航天中心醫院的聯合科研團隊揭示了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新機制。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命運調控因子c-Myc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作為一種作用廣泛的轉錄因子,c-Myc是調控細胞命運的關鍵蛋白,但也是公認的難以成藥的靶點之一。因此,c-Myc的調控和干預手段一直是國際競爭的前沿與熱點方向之一,相關靶向研究一旦取得重要進展,就會受到廣泛關注,并引起干細胞、腫瘤和藥物研發領域進一步的突破。
科學家利用超聲波改善了水凝膠的生物粘附性
粘合劑的強力生物粘附性在工程和醫學中具有重大意義。生物粘合劑在臨時或永久組織修復、傷口處理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連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確保粘合劑在需要時發揮可逆性并保持滲透性,對粘合劑強度的控制仍有待研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等研究團隊利用超聲波改善了水凝膠的生物粘附性,使水凝膠具有可控的、強力的生物粘附力。
我國科學家發現重度抑郁癥DNA甲基化生物標志物并揭示其作用機制
重度抑郁癥(MDD)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診斷方法主要依賴于臨床訪談和問卷調查,缺乏可靠的生物標志物。近期,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的科研團隊發現了BICD2基因是重度抑郁癥的DNA 甲基化生物標志物。
我國科學家開發新型口服抗生素遞送載體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口服抗生素遞送載體,可高效促進抗生素的口服吸收,同時有效降低抗生素對腸道菌群穩態的破壞。
我國科學家揭示血管鈣化新機制
血管鈣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是心血管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近期,國家代謝性疾病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科研團隊揭示了血管鈣化的新機制。
科學家提出優化環狀RNA翻譯水平新策略
環狀?RNA(circRNA)是一類特殊的非編碼?RNA分子,呈封閉環狀結構,可以更加高效和穩定地表達蛋白質。近期,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系統方法,用于快速組裝和測試影響合成?circRNA?蛋白質生產的因素,并通過優化設計將circRNA?翻譯表達的蛋白質產量提高了數百倍。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針對實體瘤的納米藥物療法
近日,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來自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針對實體瘤的納米藥物療法,可以提高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韓國發現超高溫核聚變等離子體新運行模式
韓國核聚變能源研究院和首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通過分析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核聚變等離子體運行成果,發現了新的核聚變等離子體運行方式,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
俄科研人員研發可用于極低溫度的磁致伸縮材料
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金屬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一種磁致伸縮材料進行改進,可在極低溫度下使用,用于制造強聲、超聲波發生器、磁場和電流傳感器等。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雜志上。
美發布超算系統開源數據集以探索數據中心優化途徑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超級計算中心(LLSC)發布了超算系統運行記錄的開源數據集,旨在幫助科研人員和數據中心運營商探究數據中心優化途徑。
比利時科研人員研究將火星大氣轉化為氧氣的方法
火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和一小部分氮組成。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UAntwerpen)的化學研究小組發現,通過等離子體反應器,可從火星大氣中提取氧氣,還可以將氮轉化為良好的堿性基肥。這項技術未來有望用于火星上的生命支持和運輸系統。
美科研團隊開發出新型低成本鋁硫電池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由鋁、硫、鹽制成的新型電池,可為可再生能源提供低成本備用存儲,預計成本約為同類鋰離子電池的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