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聯合研究證實矮行星中存在超硬金剛石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澳聯邦科工組織(CSIRO)、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等聯合證實,矮行星中存在超硬金剛石。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科學家通過人類小腸類器官模型揭示潘氏細胞形成對白細胞介素-22的依賴性
目前,白細胞介素-22(IL-22)被認為能夠促進干細胞功能。潘氏細胞在以往的人類小腸類器官模型中并不存在。荷蘭馬克西瑪公主兒科腫瘤中心研究團隊通過優化人類小腸類器官模型揭示了潘氏細胞形成對IL-22的依賴性。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Cell Stem Cell》上。
科學家開發新型疫苗遞送平臺
大多數疫苗需要多次注射,才能實現完全免疫的效果。近期,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疫苗遞送平臺,一次注射可達到之前多次接種的效果。相關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動物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分子和細胞演化
顆粒狀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進化特征,集中了動物的認知功能。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靈長類動物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分子和細胞演化。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上。
美科研人員研發可發光的微型飛行機器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科研人員受到螢火蟲的啟發,研制了形似昆蟲的飛行機器人,在飛行時可以發光,從而實現運動跟蹤和通信。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IEEE機器人和自動化通訊》(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上。
國外研究揭示了遷徙飛蛾的長距離飛行路徑控制
國外研究團隊近日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昆蟲是世界上最小的飛行遷徙者,它們即使在不利的風條件下也能保持完美的直線飛行路徑。
美科研人員發明新型光開關有助實現超快全光信號處理和計算
近期,利用光學非線性的力量,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科研團隊創建了一個全光開關,可以實現使用光子進行數據處理。團隊基于鈮酸鋰材料制造出集成光子器件,該器件可以將光限制在狹小的空間內。空間越小,同等功率下的光強度就越大。
美科研人員首次利用3D打印制造高性能納米結構合金
美國科研人員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論文,介紹了3D打印一種雙相納米結構的高熵合金(HEA)的情況,該合金的強度和延展性都超過了其他增材制造材料。這一突破可以為航空航天、醫藥及能源等領域帶來更高性能的零部件。
國外科研人員發現無場超導二極管效應
國外科研人員發現了基于超導體/鐵磁體堆棧多層薄膜中的無場超導二極管效應。這一效應可用于制造工作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的非易失性存儲設備和節能邏輯元器件。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
英國科研人員研發可放置針頭內的新型光聲內窺鏡
英國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光聲成像內窺鏡探頭,可以放置在內徑僅為0.6毫米的醫療針頭里。科研人員表示,這種光聲內窺鏡探頭的成像速度比以往探頭高兩個數量級,最終可以在各種微創手術中對組織進行三維成像。既可以幫助臨床醫生確定取樣區域,也將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研究成果發布在《生物醫學光學快報》雜志上。
英國科研人員創建首個人類免疫系統完整圖譜
英國維康桑格(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創建了首個人類免疫系統的完整圖譜,該圖譜顯示了免疫細胞相互通信以及在疾病中產生調節的機制。研究還發現了免疫細胞未知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共同揭示了人體免疫防御的組織。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德國核聚變裝置仿星器將開啟連續運轉試驗
位于德國東北部城市格賴夫斯瓦爾德的大型核聚變裝置仿星器文德爾施泰因7—X(Wendelstein 7—X)將開啟連續運轉試驗。
英國科研人員取得二維材料研發重大進展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了一種生產交變超導體垂直堆疊和二硫化鉭絕緣層(TaS2)的新方法,可以加速范德華異質結構器件的制備過程,應用于高遷移率晶體管、光伏和光電子學。
俄科研人員研發可高效純化生物分子的磁性納米顆粒
俄羅斯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包裹淀粉的氧化鐵磁性納米顆粒,具有良好的磁性和高吸附能力,可快速對各種疾病的生物標志物重組蛋白進行純化。研究結果發表在《Molecular science》雜志上。
美科研人員發現性能遠優于硅的半導體材料
由硅制成的半導體材料已成為許多現代技術的基礎,包括微電子計算機芯片和太陽能電池。然而,硅導熱性能較差,導致計算機中頻現過熱問題且需要昂貴的冷卻系統,在半導體領域并非理想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