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之前,在限電、停產影響下,一些重點城市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
9月下旬,有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上市公司發布了限產、停電的相關公告。
但也有一些城市并未受明顯影響,9月27日,國網上海電力官方微博發布情況說明稱,目前上海電網供電形勢總體平穩有序,可確保滿足全市生產生活用電需求;9月28日,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對外表示,目前首都電網供應充足,平穩有序,可確保滿足全市用電需求;9月29日,大族激光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主要產能在深圳市,主要生產基地未接到限電通知,不受限電影響。
電力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行業,用電量則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從城市維度看,用電量受到GDP、產業結構、常住人口、天氣特征、電氣化程度等多重因素影響。一方面,隨著產業結構優化,高耗能產業減少乃至退出,城市的用電量可能出現下降趨勢;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聚集,消費水平提升,電氣化程度提高,用電量又可能處于增長狀態。
2020年,GDP十強城市的用電量排名依次為:上海、蘇州、重慶、北京、廣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和武漢。其中,蘇州、廣州、深圳、杭州、武漢等城市也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的用電情況,同比漲幅大多在20%左右,武漢則高達30.3%,但用電量排名與去年全年較為一致。
總體看,10座城市的第二產業占比都已經低于50%,但第二產業占全產業用電量的比例大多遠高于第三產業(北京例外)。如果從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這個指標來衡量,不同城市間拉開了明顯差距,北京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最高,達到了31.67元/千瓦時,蘇州則為13.24元/千瓦時,僅相當于北京的42%。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城市的經濟增長將受到能源使用、碳排放等約束。在能耗雙控達標壓力較大,以及電力供應緊張等情況下,最容易受到波及的便是高能耗行業。用電量只是衡量能源消費情況的指標之一,但也能夠很大程度反映城市的產業結構特征。當一個城市的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越高時,往往也代表著能效更高,產業結構更加先進,在綠色低碳的轉型趨勢下,將可能有著更大的發展潛力。
2020年GDP十強城市用電情況
上海蘇州用電量均超1500億千瓦時
上海是GDP第一大城市,其用電量最高在很大程度上屬意料之中。縱向來看,2017年到2020年,上海的用電量分別為1526.8、1566.7、1568.6、1576.0億千瓦時,即連續幾年的用電量都保持了較低增速。
分產業來看,2020年上海第二產業用電占全產業用電量的比例約為59.5%,第三產業用電占比約為40.2%,但2020年,上海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僅接近2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則為73%。
上海的情況也基本反映了重點城市的普遍規律——第一產業比重較小,第二產業用電量占比遠大于第二產業貢獻的GDP占比。
2020年,蘇州GDP大約相當于上海的52%,但用電量緊追上海。從產業結構看,蘇州二產占比高達46.5%,在GDP十強城市中最高。但如果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20年上海和蘇州分別為34831億元和34824億元,不相上下。
但蘇州和上海的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產出相距甚遠,并且在十座城市中,蘇州以13.24元/千瓦時“墊底”,其中的原因不僅在于蘇州的工業占比較高,更在于其工業結構。
2020年蘇州工業制造業中,六大高耗能產業用電量的占比為41%。盡管這比2011年的49%已經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高比例。
2019年,蘇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用電量為1023億千瓦時,其中鋼鐵、化工、紡織、造紙等傳統的高耗能行業均為用電“大戶”。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為例,二者的用電量占比高達27.8%,但同期二者的總產值占比僅為12.9%。
2019年,蘇州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用電占比達到了15.4%,同樣為用電“大戶”,但其產值占比達到了31.5%。
不難看出,蘇州在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方面有著不錯的表現,但另一方面,在蘇州較大的工業體量中,高耗能產業仍然占據了一定的比重,既導致總用電量較高,更拉低了單位用電量的產出。
從全國情況看,2020年第二產業用電量比重最高,達到了68.2%,第三產業用電量占比為16.1%,居民生活用電占比則僅為14.6%。
這一輪限電背后主要有電力供應緊張、一些地區能耗雙控壓力較大等原因,以我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對用電影響最大的是工業部門,尤其是高能耗產業。而對于工業型城市而言,第二產業仍有較大的節能降耗空間,包括使用節能技術,加速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升級與退出,大力發展低能耗產業等。
北京深圳武漢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最高
從單位用電量支撐GDP這個衡量指標看,GDP十強城市中,北京、深圳和武漢的表現最為優異。
通俗理解,北京1度電產生了大約32元的GDP。2020年,北京的三產比重已經達到了83.8%,并且伴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大量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退出,高能耗產業大幅減少。
與北京相比,深圳第二產業占比仍高達37.8%,在GDP十強市中僅低于蘇州和重慶。2020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3.7萬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但在如此大的工業體量下,深圳的總用電量僅為983億千瓦時,大幅低于上海和蘇州,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更是蘇州的兩倍有余。
這得益于深圳工業結構的持續優化,早在“十二五”期間,深圳共淘汰轉型低端企業超1.7萬家,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等行業基本退出。從當前的工業結構來看,深圳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主導,支柱產業能耗較低。2019年,曾有深圳發改委人士披露,深圳是萬元GDP能耗、碳排放強度最低的大城市。
另據南方電網深圳供電網消息,2020年深圳客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低壓)僅24.6分鐘/戶,與巴黎、紐約中心區相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根據中國營商環境排名,深圳“獲得電力”指標2020年蟬聯第一;今年一季度深圳客戶平均停電時間為3.3分鐘/戶,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最短。
在GDP十強城市中,武漢2020年的用電量最低,這或許一定程度受到了去年疫情的影響。但武漢的單位用電量支撐的GDP達到了27.44元/千瓦時,在新一線城市中表現亮眼。
武漢統計局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的詳細用電情況,總用電量為312.8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為152.3億千瓦時,占比為48.7%,在工業內部,新興行業用電占比提高,高載能行業用電占比下降。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新能源車整車制造業用電分別同比增長63.0%和65.1%,增幅大大高于全市用電平均水平,兩者用電合計占工業比重由上年15.7%提高到20.0%,這也反映了武漢工業結構的進一化優化。


2025-2031年中國江西省電力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產業前景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江西省電力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產業前景研判報告》共十一章,包含2024年中國電力設備產業運行局勢分析,2025-2031年江西省電力產業發展趨勢預測分析,2025-2031年江西省電力產業投資機會與風險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