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百貨業績下滑
2021年上半年,*ST大集、*ST商城、北京城鄉、南寧百貨4家百貨零售上市公司業績持續虧損,歸母凈利潤虧損額分別為2.48億元、0.40億元、0.20億元、0.05億元。
2021年上半年百貨零售上市公司凈利潤虧損額
這4家百貨零售企業營收的主要來源均是以傳統的百貨超市業務為主,且其業務毛利率遠低于同行業水平。
2021年上半年,*ST商城歸母凈利潤虧損0.40億元,虧幅縮窄至39.77%。*ST商城解釋稱,“作為傳統實體零售企業,公司經營受著網絡電商的持續沖擊,同時又持續受到疫情的影響。”
占據商場的品牌柜臺大多數是以中老年消費者的消費偏好為主,且商場裝修老化嚴重。
對此,公司方面人士表示:“中老年人喜歡的消費品牌是商場的一個優勢,比如我們商場的羊絨衫品牌一直有品質保證。”
事實上,對于百貨商場的經營,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曾在報告中提出,在消費端,實際上中國具有增加品質消費的需求,如何滿足這些需求,關鍵是在供給側。報告建議,百貨商場需注重三點:一是差異化,2020年全年亮點突出的企業,都是在差異化上做足了文章,如SKP、新世界大丸、杭州大廈等;二是體驗化,既要體現線下互動和現場服務的優勢,又要充分利用數據化手段,延伸服務時間和空間;三是商品力,包括品牌組合、商品價格、商品服務等,讓顧客感覺到物有所值。
試水新業態扭頹勢
為了滿足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眾多百貨商場紛紛轉型。北京長安商場曾不惜停業重新規劃改造。
近日,走進重新開張的長安商場,在商場消費的大多是老人帶著孩子,相比以前,長安商場改造后更向社區消費靠攏,不過核心仍是以百貨為主。有消費者表示:“商場一樓區域商品價格很便宜,甚至比超市還便宜。”
不過,也有年輕的消費者認為,雖然商場引進了新品牌,還是缺少吸引年輕消費者的一些元素。
“商場內沒有類似于ZARA、H&M、優衣庫這類能吸引廣大年輕消費者的品牌;兒童區玩樂設施少;餐飲品牌偏少,缺乏奶茶等多元年輕的餐飲品牌;缺乏年輕人社交拍照打卡地等。”該消費者如是說。
對于如何轉型,不同的商場有著不同的方式。其中,新世界、王府井、翠微股份等傳統百貨零售企業,在業績式微后通過轉變業務經營模式、擁抱數字化轉型、加大創新力度等方式積極發展,扭轉頹勢。
2021年上半年度,新世界、王府井、金開新能(原津勸業)、鄂武商A、翠微股份5家百貨零售上市公司業績同比增長超10倍。數字化轉型及加入新業務是這些百貨企業上半年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
業績增幅第一的新世界百貨業態轉型及新業態平穩運行兩手抓,上半年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315倍。從財報可見,近年來,新世界的醫藥業務營收占比持續上升,2021年上半年,其醫藥銷售收入占比達53%,而百貨業務營收占比僅占29.83%。
未來仍有發展空間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雖然傳統百貨商場倒閉對行業沖擊較大,但只要走出不一樣的路,百貨業態仍能存活。
“疫情基本穩定之后,大部分百貨企業正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積極擁抱新零售業態。”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表示:“百貨零售業的恢復,一方面是受宏觀形勢的影響,另外一方面也是企業本身自我作為的體現,在雙重影響下,百貨零售業發展呈現了比較好的市場發展趨勢。”
多元化的新業態成為百貨公司轉型的重要方式。例如與電商合作開展O2O業態。此外,“體驗式”消費也是百貨公司新業態拓展重點,通過增加食品與飲料、兒童娛樂、美容護發、攝影等服務來提高消費者體驗。
自從受到“雙11”、“618”等互聯網購物節的影響之后,商場線下價格折讓的機會和資源越來越有限,在此背景下,實體商業的活動應該轉型為娛樂、好玩的體驗,營造有意思的氛圍,打造主題活動,形成有特色的品牌資源。
2021年上半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累計增長22.5%,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便利店、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6.2%、17.4%、29.5%、24.6%和32.4%。


2022-2028年中國百貨零售行業市場發展規模及市場前景趨勢報告
《2022-2028年中國百貨零售行業市場發展規模及市場前景趨勢報告》共十二章,包含2022-2028年零售業發展趨勢預測,2022-2028年零售業發展戰略探討,2022-2028年零售業投資發展策略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