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費的問題早就有所討論。以前制度執行的是名義費率,實際的繳費率是多少,我們曾經做過一個測算,發現各省情況差別較大。一個基本的結論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費率反而越低,經濟不發達的地方費率反而越高。按照社平工資和基金收入綜合來看,全國平均水平大概是16%左右,這是一個基本判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克慶向《法制日報》記者分析說。
針對這些降費措施,有媒體在報道中指出,這一政策具有普惠性,所有企業均可享受,也并非階段性政策,而是長期性制度安排,這讓企業對未來的減負效應有了更為穩定的長期預期。
之所以會有這樣長期性的制度安排,韓克慶認為,一個目的是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降低用工成本和負擔,“其實早在幾年之前,李克強總理就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但是今年的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至于對工傷保險、失業保險這些所謂小的險種的安排,也是一個持續性的舉措”。
養老金連漲15年
增幅已有所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自國務院決定從2005年開始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以來,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至今已經連漲15年。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程杰認為,對于近億名退休人員來說,基本養老金水平連續15年上調當然是好事,畢竟養老金待遇調整是退休人員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魯全同樣認為,連續15年上調基本養老金,對改善企業退休人員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人則擔心,此次社保降費后到手的養老金還能否有保障?針對這一公眾疑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在今年兩會期間進行了回復,“可以明確告訴大家,我們有能力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今年還將繼續適度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