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2281
0
35
科學家繪制迄今最大規模DNA甲基化QTL圖譜
表觀修飾和基因表達等分子特征的遺傳基礎解析工作一直是分子生物學領域中個體基因組的重要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表達數量性狀座位分析(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eQTL),它聚焦在基因調控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和定量方式最為直接的基因穩態轉錄水平這一支點上。
我國科學家開發微米分辨率的腫瘤組織磁成像技術
病理組織檢測是診斷癌癥的“金標準”。傳統的光學成像技術容易受到樣品光學背景強、檢測信號穩定性差、定量不準確和不同光學方法不能共用等問題的影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微米分辨率的腫瘤組織磁成像技術,相較于傳統的光學成像檢測方法,該技術具有高穩定性、低背景和腫瘤標志物絕對定量的特點。相關成果在《PNAS》發表,題為:A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association tool for biobank-scale data。
科學家發現腦血管生成及完整性維持新機制
顱內動脈瘤系顱內動脈血管壁形成的血管瘤樣病變,一旦破裂便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常導致死亡或嚴重殘疾。盡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可以確定具有增加顱內動脈瘤風險的常見遺傳變異,但對于其具有較大影響的遺傳變異仍未明確。
科學家發現增多的核糖體暫停加劇衰老過程中蛋白質穩態失衡
衰老伴隨的細胞蛋白質穩態下降,是造成許多與年齡相關的蛋白質錯誤折疊疾病的重要原因。但是衰老如何損害蛋白質穩態尚不清楚。
國外科學家發現治療脂肪肝的潛在新靶點
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 FLD)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包括從簡單的脂肪變性到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展到晚期纖維化可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其已成為全球肝損傷的主要原因。截至目前,盡管針對代謝異常的藥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沒有藥物被批準用于治療FLD。因此,針對FLD鑒定新的非侵入性生物標志物和開發有效療法具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科學家研發腫瘤浸潤淋巴細胞高通量分選新方法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具有天然的腫瘤特異性和抗原多樣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實體腫瘤殺傷能力,其療效依賴于分選得到的TIL細胞的高效恢復和擴增能力。然而,腫瘤中TIL細胞稀少、有效分離困難,限制了TIL療法的進一步優化。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檢測DNA中第五種堿基的新技術
DNA的基本元素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鳥嘌呤(G)、胞嘧啶(C)和脫氧尿嘧啶(dU),然而目前還無法從單堿基分辨率水平上檢測dU,嚴重影響了對dU功能的理解。近期,我國科學家研發出在單堿基分辨率水平上精準檢測dU的新技術,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標題為“UdgX-Mediated Uracil Sequencing at Single-Nucleotide Resolution”。
科學家研制出能高效介導免疫應答的手性納米免疫佐劑
手性是指物體不能與其鏡像重合的現象,手性在化學、生物醫藥、材料科學等眾多科學領域具有重要意義。近期,科學家研制出獨特的手性納米免疫佐劑,能均衡介導體液免疫應答和細胞免疫應答,為新型疫苗佐劑研發找到了突破口。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標題為“Enantiomer-dependent 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chiral nanoparticles”。
我國科學家開發微米分辨率的腫瘤組織磁成像技術
病理組織檢測是診斷癌癥的“金標準”。傳統的光學成像技術容易受到樣品光學背景強、檢測信號穩定性差、定量不準確和不同光學方法不能共用等問題的影響。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高效的早期肺癌篩查方法
肺癌的死亡率高居惡性腫瘤之首,早期發現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關鍵。然而,目前尚無可靠的早期肺癌診斷技術。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基于代謝組學和人工智能的早期肺癌篩查方法,相關成果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題為: Lung cancer scRNA-seq and lipidomics reveal aberrant lipid metabolism for early-stage diagno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