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伊始,粵港澳大灣區在融合發展方面動作頻頻。日前,廣東省印發《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發揮廣州開發區與香港產業合作底蘊深厚優勢,加快推動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建設。
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標,到2035年,合作區與香港及國際規則體系將全面接軌,智能制造自主創新體系完善,有望形成千億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協作日益密切。近年來,隨著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香港“再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前店后廠”模式呈現出新的特點。在專家看來,廣州香港聯手打造智造合作區,可以看成是“前店后廠”模式的升級版。
受訪專家分析稱,新形勢下,廣州與香港共同推進智能制造領域的合作,有望攜手打造離岸“再工業化”的新空間新模式。而要實現《方案》提出的千億級產業集群目標,除了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外,還需要推進規則的對接,逐步消除要素流動的障礙。
劍指千億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范圍包括廣州開發區西區、云埔工業區及相鄰的城市社區,北至廣園東路—開源大道、南至珠江、西至廣州繞城高速、東至黃埔區界,總面積56.39平方公里。
《方案》指出,該方案的制定是為了進一步提升穗港產業協同創新水平,著力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并將借此打造國家級經開區轉型新標桿。這意味著,廣州與香港的深入合作平臺再添新軍,且雙方的合作有了更明確的目標任務。
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標,到2035年,合作區與香港及國際規則體系全面接軌,智能制造自主創新體系完善,現代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備,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千億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智能制造產業總體技術水平邁入全球先進行列,為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發揮重要作用。
要實現上述目標,《方案》也提出了主要任務和具體的行動路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方案》提出的建設合作區主要任務中,加快在穗港企業智能化轉型、加強與香港生產性服務業深度合作、強化穗港標準對接等工作成為重點。
今后,合作區將加強與香港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工業機器人、高端裝備、智能檢測等領域合作,聚集一批具有系統集成能力、智能裝備開發能力和關鍵部件研發生產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業,形成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
同時,支持港澳資傳統制造型企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改造,推廣以人機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產等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同時,支持穗港城示范項目建設,打造集國際商務、服務、博覽、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體,服務香港上游科研產業化。
對于穗港聯手打造智造合作區,廣州一家智能制造企業負責人表示,在智能制造領域,香港擁有技術創新和工業設計優勢,珠三角地區擁有制造優勢,通過雙方的優勢互補和產業協作,有利于打通大灣區智能制造產業鏈,未來將釋放巨大的產業能量。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毛艷華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要想實現千億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穗港智造合作區應該聚焦科技創新,通過發揮各自優勢,加快攻克智能制造領域“卡脖子”技術。
打造離岸“再工業化”的新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前店后廠”模式成為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經濟緊密合作的紐帶,這種經濟模式充分利用兩地的互補優勢,實現了強強聯手,促進了兩地經濟的迅速發展。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制造業占香港總產出的比重曾高達30%,直到1980年代中期仍高于20%,但是到新世紀初已下降到5%,2010年已不足1.7%。制造業的長期持續衰退,成為香港經濟增長能力下滑的重要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近年來正加快探索“再工業化”。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
香港籍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國未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至穎一直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他認為,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加速,“前店后廠”模式呈現出新的特點。穗港智造合作區的推出,顯然是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的一個舉措,可以說是“前店后廠”模式的升級版。
對于廣州和香港聯手打造智造合作區,《方案》特別提到,強化與香港產業鏈接和規則銜接,搭建穗港產業上下游合作聯盟,助推香港工業研發設計服務與合作區智能制造業協同發展,支持合作區內港澳投資企業就地智能化轉型,推動營造優質創新創業生態,攜手打造離岸“再工業化”的新空間新模式。
《方案》還提到,聚焦香港現有工業創新及科技升級轉型需求,支持香港等境外機構、企業、資本參與合作區及其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在項目準入、投融資、服務便利化等方面賦予合作區更大發展自主權。
林至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香港人多地少,但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工業設計、科教資源、金融、國際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具有優勢。香港要推進“再工業化”進程,核心優勢就在于科技創新,應該借力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東風,依托珠三角地區制造業優勢,探索離岸“再工業化”新模式。
此前,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香港和大灣區各市就好像一同參加接力賽。香港的基礎科研做得好,可以跑第一棒,接著在應用科研、成果轉化和生產就交棒予大灣區其他城市,到了市場推廣、專業服務和上市融資等香港較有優勢的領域,便可由香港重新接棒。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需無縫合作,才能在科創領域取得好成績。
毛艷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在新形勢下,要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需要加強規則的對接,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科技人才來珠三角創新創業,促進創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2022-2028年中國環保產業裝備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向分析報告
《2022-2028年中國環保產業裝備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向分析報告》共七章,包含環保產業裝備國際競爭力分析,環保產業裝備投資現狀,研究結論及投資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