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取得老年性黃斑變性早期識別新突破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論文表明,能在老年性黃斑變性(AMD)癥狀出現之前識別出早期跡象,朝著尋找新靶向療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老年性黃斑變性目前是發達國家最常見的成人失明原因。早期研究表明,盡管生活方式因素也起作用,1號和10號染色體上具有某些基因的人患AMD的風險高2~3倍。
我國科學家構建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全景式細胞轉錄圖譜
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非洲豬瘟的病原體,它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命性,嚴重危害全球養豬業。然而,目前尚無針對ASFV的商用疫苗和抗病毒藥物,ASFV感染的發病機制亦不明確。近期我國科學家構建了ASFV感染的全景式細胞轉錄圖譜,揭示了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復制的調控模式。
科學家開發出可快速產生和釋放CAR-T細胞的可植入生物支架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為癌癥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生產臨床級CAR-T細胞所需程序復雜、費用高昂,限制了其臨床廣泛應用。近期,美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能在體內快速產生和釋放CAR-T細胞的可植入生物支架,將制備CAR-T細胞所需的時間由至少兩周縮短至1天。
科學家發現癌細胞逃避基因毒性治療的新機制
基因毒性治療,如放療和一些化療藥物,是癌癥治療的主要手段,但它們往往不能完全摧毀癌細胞,從而導致癌癥復發。然而至今尚不清楚癌細胞逃避基因毒性治療的機制。近期,丹麥等國的科學家發現,癌細胞能主動激活自身DNA可逆性斷裂來停止細胞周期,從而避開基因毒性治療的影響。
我國科學家揭示乙肝病毒誘導免疫耐受的新機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HBV急性感染成年人患者體內存在大量活化的針對乙肝表面抗原的CD8+T細胞,而慢性感染患者體內則難以檢測到乙肝表面抗原特異性CD8+ T細胞,但詳細的細胞分子機制并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揭示必需氨基酸抵御脂肪肝病的作用機制
脂肪肝病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發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其中,消瘦的脂肪肝病患者占脂肪肝病患者總數的20%,營養不良的消瘦人群出現脂肪肝病的作用機制還不明晰。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抗癌T細胞可通過全新機制實現免疫抗癌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是免疫治療的一種類型,包括PD-1/PD-L1單抗等,是腫瘤治療領域的里程碑式突破。近年來,針對傳統 T 細胞的檢查點抑制劑成為了腫瘤免疫療法的主導思路。然而,其他類型的腫瘤浸潤T細胞如何參與到癌癥免疫監測中尚不清楚。
科學家發現晝夜節律與藥物成癮之間存在聯系
藥物成癮是一種以病理性學習記憶為基礎的慢性復發性腦病,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然而其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來,出現了關于生物節律機制的相關假說,晝夜節律具體是如何與藥物成癮相互影響的值得探究。
我國科學家發表中國農村地區由鄉村醫生主導的多層面血壓控制干預措施的有效性結果
近日,《柳葉刀》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村高血壓控制項目(the China Rural Hypertension Control Project, CRHCP)大型整群隨機對照試驗第一階段研究結果,該項目由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研究團隊牽頭開展,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社區高血壓綜合干預研究。
科學家提出患者來源的微器官球模型推動精準腫瘤學的發展
患者來源的異種移植模型(PDXs)和患者來源的器官模型(PDO)已經被證實可以模擬癌癥治療的臨床反應。然而,臨床上需要診斷后14天內做出治療決策,這使得在臨床上應用這些模型存在挑戰。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發現,患者來源的微器官球為臨床上精準治療靶向腫瘤提供了可能。
科學家發現新型抗生素的候選分子
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正逐漸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健康威脅,開發有力的新型抗生素迫在眉睫。放線菌作為新型抗生素開發的重要來源,為臨床藥物開發提供重要基礎并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我國科學家繪制小鼠器官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
空間轉錄組技術是研究復雜生物過程(如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的工具。然而,目前的方法受分辨率、基因捕獲區域和觀察視野等限制,無法用于分析體積較大、三維的妊娠中期和晚期胚胎研究。利用DNA納米球陣列芯片和原位mRNA捕獲技術,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研究團隊繪制了小鼠器官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
科學家建立對胰腺癌單個細胞外囊泡進行突變蛋白分析的新方法
胰腺癌素有“癌癥之王”的稱號,確診后五年生存率低于10%。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法是在癌癥早期,癌細胞擴散之前進行手術切除。然而,胰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大多胰腺癌患者初診時已為晚期。因此,研發出胰腺癌早期診斷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