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源部批準建設大型電子離子對撞機
2020年1月9日,美國能源部(DOE)宣布選定位于紐約州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承建大型核物理研究設施——電子離子對撞機(EIC)。這是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能源部批準的首個大科學工程設施建設項目,由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提議建造,旨在保持美國在核物理領域的領先地位。
歐盟發布《地平線2020水創新對工業和公用事業的可持續影響報告》
1月14日,歐盟發布《地平線2020水創新對工業和公用事業的可持續影響報告》,該報告是基于“地平線2020水創新對工業和公用事業的可持續影響”研討會的主要結論。內容包括:水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的重要性和機遇;水、能源、食品、營養素之間的關系;利基市場的部署;克服立法、監管和社會接受的障礙實現水行業的循環經濟。
澳政府將可再生能源列為減排關鍵技術
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近日表示,政府正在尋求制定進一步削減澳碳排放量的計劃,將考慮100多種新技術,并將可再生能源列為關鍵減排技術進行重點投資。他預測,十年內澳電網中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增加一倍,占比50%,并致力于高污染行業現代化。
中歐倡議成員國部長級科研會議在意大利舉行
2019年12月12-13日,中歐倡議(CEI)成員國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舉行部長級科學與研究會議,意大利教育部長洛倫佐·菲奧拉蒙蒂(Lorenzo Fioramonti)主持會議,會議主題為“區域科學技術合作如何促進CEI成員國的可持續發展”。會上CEI國家負責教育、科研和創新的部長們簽署了一項《科學宣言》,以共同促進該地區國際合作和科學外交的聯合行動。
CELL:病人源性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培養新方法[圖]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A Patient-Derived Glioblastoma Organoid Model and Biobank Recapitulates Inter- and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的文章,建立了病人源性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模型和生物庫,涵蓋了腫瘤內及腫瘤間異質性。
德聯邦教研部出臺推進可持續數字社會建設行動計劃
德教研部消息:教研部于當日公布了以《自然、數字、可持續》為主題的行動計劃,旨在推進可持續數字社會建設。該行動計劃在以下三大行動領域提出三個目標:
中歐倡議成員國部長級科研會議在意大利舉行
2019年12月12-13日,中歐倡議(CEI)成員國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舉行部長級科學與研究會議,意大利教育部長洛倫佐·菲奧拉蒙蒂(Lorenzo Fioramonti)主持會議,會議主題為“區域科學技術合作如何促進CEI成員國的可持續發展”。會上CEI國家負責教育、科研和創新的部長們簽署了一項《科學宣言》,以共同促進該地區國際合作和科學外交的聯合行動。
澳大利亞發布《國家氫能戰略》
近期,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發布了《國家氫能戰略》,確定了15大發展目標57項聯合行動,旨在將澳大利亞打造為亞洲三大氫能出口基地之一,同時在氫安全、氫經濟以及氫認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
研究人員發現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近期,澳大利亞科學家及其國際研究團隊在大腦的一個區域發現了一種被認為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受體。靶向該受體可以有效地調節消極情緒。該研究成果將為精神疾病藥物研發提供新方向。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德國開發出能自動識別轉移癌細胞的深度學習算法
亥姆霍茨慕尼黑中心2019年12月12日消息:該研究中心與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大合作開發了一款不僅能自動識別擴散的癌細胞,而且還能找到分散在小鼠全身單個癌細胞的算法。
科學家發現血清淀粉樣蛋白A促進炎性疾病發生
近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Serum Amyloid A Proteins Induce Pathogenic Th17 Cells and Promote Inflammatory Disease”的文章,發現了血清淀粉樣蛋白A通過誘導致病性Th17細胞促進炎性疾病的發生。
科學家解析了心臟鈉通道的結構[圖]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Cardiac Sodium Channel”的文章,解析了心臟鈉通道的結構。
德國開發出能自動識別轉移癌細胞的深度學習算法
亥姆霍茨慕尼黑中心2019年12月12日消息:該研究中心與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大合作開發了一款不僅能自動識別擴散的癌細胞,而且還能找到分散在小鼠全身單個癌細胞的算法。
科學家發現某些皮膚癌可能起源于毛囊[圖]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些最致命的皮膚癌可能起源于賦予毛發顏色的干細胞,還可能起源于毛囊,而非皮膚層。
科學家解析了γ-管蛋白環形復合物的結構[圖]
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Asymmetric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Human γ-Tubulin Ring Complex”的文章,解析了人類γ-管蛋白環復合物的不對稱分子結構。
生物學家或發現銀劍草逐漸消失的原因[圖]
到過夏威夷毛伊島(Maui)巨型火山山頂游覽過的人可能會看到另一個令人驚嘆的景象:巨大的圓柱形植物,底部伸出劍一樣的銀葉。這些銀劍可以長得比普通人還高。但在過去的30年里它們一直在迅速消失。現在,生態學家認為他們發現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