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一個關鍵著力點。農村電商繁榮與否,是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激活鄉村經濟內生動力的關鍵抓手。其中,培育好相關人才是重要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電商人才培育成效顯著。2024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6.4%,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全國各地區立足區域特色培育農村電商生態,形成多點開花的示范效應。例如,浙江省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培訓電商人才10萬余人次,推動農村電商成為萬億產業,開展農文旅人才培訓,帶動10多萬人就業。甘肅省隴南市深耕“隴南電商”招牌,全市電商經營者隊伍穩定在1.4萬個,帶動農村居民就業30多萬人,培訓農村人才32萬多人次。
為助力數字化鄉村建設,一系列相關政策陸續出臺。2024年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實施青年農村電商培育工程,開展“青耘中國”直播助農活動。這些舉措進一步增強了農村電商在就業與創業方面的驅動力。
不過,一些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例如,專業化職業化人才短缺且留鄉動力不足、關鍵環節人員綜合能力薄弱阻礙農產品上行渠道拓展、培訓體系實用性不足導致人才轉化效能偏低等。未來,應從多角度施策,精準培養農村電商人才。
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全鏈條”政策支持體系。搭建跨部門政策集成平臺,打通電商扶持政策、產業振興政策與人才保障政策之間的制度壁壘。構建東部賦能、中部提升、西部筑基的梯度培育體系,推動長三角、珠三角電商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建立結對幫扶機制。設立電商人才引進專項基金,并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適當傾斜,將農村數字人才、電商人才培育作為地方政府重點工作。完善稅收優惠與創業扶持,為創業者提供信貸基金和減稅免稅等激勵政策。建立“數字人才驛站”,整合人社、農業、商務等部門資源,形成市級統籌、區縣落地、鄉鎮實踐的三級聯動機制,實現跨區域人才共享。
深化產教融合,打造“實戰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培訓資源的集約化重構,建立標準化的課程認證體系,依據電商產業鏈崗位需求設計模塊化課程體系,涵蓋數字營銷、供應鏈管理、數據分析等核心能力模塊,及時納入直播電商、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內容,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實現能力的場景化鍛造,依托產教融合示范基地構建“虛實結合”的實訓生態系統,建設配備智能選品系統、直播模擬艙等專業設施的實訓中心,形成全鏈條的電商運營仿真環境,開發數字孿生訓練系統,培養風險預判與決策能力。完善政府引導、院校支撐、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人才開發機制,同步構建分層分類的孵化體系,針對返鄉青年、新農人等不同群體設計差異化成長路徑。
優化人才生態,健全“引育留”長效保障機制。優化農村電商生態環境,大力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物流配送等基礎設施、電子設備的投入和改造,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與工業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的雙向通道,夯實數字經濟人才發展的硬件底座。探索技術入股、成果轉化等柔性引才模式,建立分級分類的人才服務機制,構建市縣人才服務中心、鄉鎮人才驛站、村級服務網點三級服務網絡,搭建電商平臺聯絡、產品質量檢測、法律需求咨詢、矛盾糾紛調解等公共服務項目,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
轉自中國經濟網


2025-2031年中國農村電商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農村電商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共二章,包含農村電商總體發展戰略與案例分析,我國農產品電商發展現狀分析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