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期視角:航運與船舶制造的周期性框架
造船產業具有周期性,平均周期約為9.6年:在1886-2007年期間有12個獨立的周期,周期平均長度約為9.6年,但具體周期長度從5年到25年以上不等,產能從高峰到低谷的平均降幅約為52%。
船舶建造周期較長,船舶滯后交付導致供需錯配:船舶供應能力提升緩慢,商船建造通常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忙季甚至需要2-3年左右;當航運處于高景氣時,造船廠會獲得大量新建船舶訂單,但因建設船舶時間需要,交付船舶周期高點或將遲滯出現。
2)需求視角:關注綠色需求+替換周期
環保:短期加裝船舶節能設備,中長期替代燃料船舶更替需求增加。克拉克森研究統計,截止2023年底,全球船隊中使用替代燃料作為動力的船舶比例已從2017年的2.3%增長至6%,預計到2030年替代燃料動力船舶比例將達到23%。
更新:船齡結構步入更替區間,環保需求加速新老船舶替換。從2008年大規模交付開始距今,已有16年;如果再考慮當前產能情況再加3年交船期,現有船隊中大量本世紀前10年交付的船舶船齡已經接近或超過20年,即將進入上輪交付高峰替換區間。
訂單:五大船型均衡發力,油輪/散貨表現亮眼。本輪市場復蘇以來,船型輪動的特點明顯,這與航運市場當時的迫切需求有著密切關系,而某種船型的集中下單又會對該船型的發展周期產生微妙變化,成為一輪新周期的起點。
3)供給視角:大國重器,逐漸崛起
產能:活躍船廠數量繼續萎縮,短期產能持續緊俏。本輪市場復蘇以來,造船新產能的擴張十分有限,甚至全球活躍船廠的數量還處于下行通道;根據信德海事網,全球活躍產能利用率站上了新高度,大致測算已經達到90%。
痛點:產能決定高度,規模決定份額。新船市場的中長期需求穩定向好,決定本輪周期長期走勢的天平更多傾向了“供應端”;我們認為未來造船業的競爭不僅是技術領域的競爭,保持產能規模和穩定極為關鍵。
份額:市場集中化程度較高,中日韓占據壟斷地位。中國逐漸實現多元船型全面發展,已形成航海產品全譜系總裝建造能力。根據中國工信部造船業數據,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市占率均超50%,市占率穩步增長,在三大主要船型領域均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風險提示:安全生產風險、交付進度不及預期風險、市場環境不確定風險等。
知前沿,問智研。智研咨詢是中國一流產業咨詢機構,十數年持續深耕產業研究領域,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專業的角度、品質化的服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專注于提供完善的產業解決方案,為您的投資決策賦能。
轉自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朱曄


2025-2031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產業需求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產業需求研判報告》共十一章,包含中國船舶制造行業代表性企業布局案例研究,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發展趨勢預判,中國船舶制造行業投資戰略規劃策略及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