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西安市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和西北地區的經濟樞紐,近年來圍繞“6+5+6+1”現代產業體系,重點發展六大支柱產業、五大新興產業、六大生產性服務業和一個文化旅游特色產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優化,西安市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涵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多元化產業格局。未來,西安市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緊密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構建橫向覆蓋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重點方向,縱向體現產業優勢升級、前沿技術轉化、戰略需求牽引三大類別的未來產業體系。
上市企業:西部超導(688122.SH)、陜鼓動力(601369.SH)、航天動力(600343.SH)、隆基綠能(601012.SH)、華秦科技(688281.SH)、萊特光電(688150.SH)、斯瑞新材(688102.SH)、康拓醫療(688314.SH)、國際醫學(000516.SZ)、金花股份(600080.SH)、炬光科技(688167.SH)、鉑力特(688333.SH)、晨曦航空(300581.SZ)、美能能源(001299.SZ)
相關企業:三星半導體(西安)有限公司、西安未來國際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辰航卓越科技有限公司、博瑞集信(西安)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關鍵詞:陜西省西安市、新質生產力、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6+5+6+1”現代產業體系、“3+2+N”未來產業
一、新質生產力行業概述
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詞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載體的先進生產力。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
二、陜西省西安市經濟運行情況
西安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對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近年來,西安市經濟保持穩健增長,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4年,西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17.7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0.13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3873.96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9123.69億元,增長4.8%。
西安擁有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尤其在裝備制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具備顯著競爭優勢。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工業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其中,百億級企業表現尤為突出,15家產值過百億的工業企業合計產值增長10.2%,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5.3個百分點,成為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從行業層面看,36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2個行業實現總產值正增長,增長面達61.1%。具體來看,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9.7%,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0.6%,而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則下降1.7%。
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為工業經濟注入新動能。六大支柱產業——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的總產值增長4.6%,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0.2個百分點,凸顯了支柱產業的強勁支撐作用。此外,代表新質生產力的產品產量實現快速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4.3%,民用無人機增長2.9倍,充電樁增長26.3%,太陽能電池增長61.4%,3D打印設備增長41.9%,集成電路圓片增長36.7%。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西安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顯著成效。2024年,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6家,進一步夯實了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為未來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年,西安市消費市場呈現穩步復蘇態勢,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15.08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達2771.10億元,與上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7.9%,顯示出線上消費的持續活躍。
在政策推動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政策成效顯著。限額以上單位中,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能效等級為1級和2級的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額分別增長27.0%、78.2%和25.2%,反映出綠色消費和智能消費的強勁需求。同時,健康消費和升級類消費需求持續釋放,限額以上中西藥品類、通訊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書報雜志類零售額分別增長17.2%、30.4%、13.0%和7.9%,凸顯了居民消費結構向高品質、多元化方向轉變的趨勢。
此外,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2024年全市新增限額以上貿易單位1655家,為消費市場的持續增長注入了新動能。
西安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對外貿易持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特別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實現進出口總值4117.99億元,同比增長14.5%。其中,出口總值2775.77億元,增長18.9%;進口總值1342.23億元,增長6.2%。從重點外貿區域來看,西安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表現尤為亮眼,進出口總值增長23.6%,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達58.1%。此外,對韓國、中國香港、東盟和RCEP國家的進出口分別增長25.1%、24.6%、11.8%和13.9%,顯示出西安與亞太地區經貿合作的深化。
在外貿結構方面,新產品出口成為重要增長點。機電產品出口增長20.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13.1%,尤其是電動載人汽車出口表現突出,增長4.1倍,彰顯了西安在高附加值產品領域的競爭力。與此同時,西安內陸港樞紐建設加速推進,中歐班列(西安)全年開行4985列,增長25.1%;運送貨物總量達562.8萬噸,增長21.1%,其中運輸陜西地區貨物230萬噸,進一步鞏固了西安作為內陸開放高地的地位,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陜西省西安市新質生產力政策背景
中國將創新驅動確立為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明確提出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西安市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全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為落實這一戰略目標,西安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若干措施》《關于支持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若干措施》《西安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西安市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及城市試點實施方案》《西安市促進互聯網和軟件信息服務業發展實施方案》等。這些政策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未來產業培育、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等多個維度,為西安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實踐路徑。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整合,西安市正加速構建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產業升級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根據西安市人民政府發布的《西安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西安市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緊密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構建橫向覆蓋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重點方向,縱向體現產業優勢升級、前沿技術轉化、戰略需求牽引三大類別的未來產業體系。這一體系布局全面、門類齊全、特色鮮明、層次分明,旨在推動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到2027年,西安市力爭在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銜接融合上取得顯著進展,基本形成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布局合理的未來產業體系。未來產業規模預計突破2000億元,并在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集群建設、企業主體培育和應用場景示范等方面實現明顯突破。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西安市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四、陜西省西安市新質生產力產業空間布局及產業鏈集群
西安市按照“協同錯位、因地制宜、集約高效、產城融合”的原則,科學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統籌協調產業布局與城市功能的匹配關系,著力構建“布局集中、主業突出、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的發展格局,在空間上逐步形成“一核三帶一通道多板塊”的產業空間布局體系。
“一核”:即位于城市空間中心的文旅商貿核心區。涵蓋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重點發展文化旅游和商貿服務,打造城市文旅商貿核心功能區,優化中心城區現代服務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和綜合競爭力。
“三帶”:指高新技術產業帶、先進制造產業帶和文化旅游產業帶。
高新技術產業帶:以高新區為引領,涵蓋航天基地、長安大學城、高新區、灃東新城、灃西新城。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天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同時配套發展五大新興產業及相關生產性服務業,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先進制造產業帶:以經開區為引領,涵蓋秦漢新城、涇河新城、經開區、高陵區、渭北臨潼工業新城、航空基地、閻良區、富閻產業合作園區。重點發展汽車制造、高端裝備、航空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同時配套發展五大新興產業及相關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文化旅游產業帶:以曲江新區為引領,涵蓋周至縣、鄠邑區、長安區、曲江新區、灞橋區、浐灞生態區、國際港務區、臨潼區、藍田縣等區域。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會議會展、現代金融、數字經濟等產業,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的示范帶。
“一通道”:即從空港新城連接高鐵新城至國際港務區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重點發展現代物流、臨港經濟、臨空經濟,構建高效便捷的國際物流樞紐,助力西安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多板塊”:各區縣、開發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明確重點發展方向(對文化旅游、現代商貿、健康服務及房地產業等全域性產業不做限制),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板塊,實現差異化、協同化發展。
近年來,西安市始終將科技創新置于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全力打造新動能強勁的國家創新名城。2020年10月,西安市發布《西安現代產業布局規劃》,首次提出構建“6+5+6+1”現代產業體系,明確了六大支柱產業、五大新興產業、六大生產性服務業和一個文化旅游特色產業,并確立了“一核三帶一通道多板塊”的產業空間布局,同時對重點產業的區域分布進行了詳細規劃。2022年1月,西安市進一步印發《西安市“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再次強調優化產業鏈發展環境,圍繞重點產業實施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策略,持續完善“6+5+6+1”現代產業體系,并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空間布局。
根據規劃目標,到2025年,西安市將基本形成“6+5+6+1”現代產業體系,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萬家,經濟總量預計超過1.4萬億元。
2024年4月,陜西省發改委發布《陜西省高水平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點優勢領域,著力構建“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的產業鏈群梯次發展格局。在這一框架下,西安市重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光子、半導體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涵蓋航空、航天、增材制造等)、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推動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高地。
根據《西安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西安在未來產業這一新賽道上,明確了包括6G通信、人形機器人、AI大模型、量子科技、先進核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類腦科學等24個細分領域作為重點發力方向。同時,以7大開發區為依托,加快形成3大綜合型未來產業聚集區、2大特色型未來產業集聚區和N個標桿型未來場景示范區,構建“3+2+N”的未來產業空間格局。這一布局旨在通過區域協同、資源整合和創新驅動,推動未來產業在西安的快速集聚與高質量發展,為城市經濟注入新動能,助力西安成為全國未來產業發展的先行示范區。
西安市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和西北地區的經濟樞紐,近年來圍繞“6+5+6+1”現代產業體系,重點發展六大支柱產業、五大新興產業、六大生產性服務業和一個文化旅游特色產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優化,西安市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涵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多元化產業格局。
五、陜西省西安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
當前,西安市新質生產力發展態勢良好,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產業集聚效應顯著,國際合作持續深化。展望未來,西安市將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與集群化發展,加速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數字經濟與智能化深度融合,培育未來產業,全面實現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
1、科技創新持續深化
近年來,西安市通過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未來,西安市將繼續加大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通信、類腦科學等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通過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全面提升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2、產業升級與集群發展
西安市將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業,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同時,依托產業園區和開發區的建設,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3、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加速
西安市將大力推進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研發與應用,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同時,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重點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經濟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和產業附加值。
4、構建“3+2+N”未來產業新格局
隨著《西安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的深入推進,西安市將加快構建“3+2+N”未來產業新格局。重點培育6G通信、人形機器人、量子科技、先進核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通過建設綜合型未來產業聚集區、特色型未來產業集聚區和標桿型未來場景示范區,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未來產業發展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