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況:2023年,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疫情防控措施調整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機械工業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與韌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和科技創新的主戰場,近年來持續快速發展,為機械工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此同時,國家對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持續投入和重視,更為機械工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2023年末,中國機械工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為12.1萬家,較上年末增加1萬家,顯示出行業在擴張和增長方面的強勁勢頭。這些企業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例為25%,較上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進一步鞏固了機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從資產規模來看,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的資產總計達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這一增速不僅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平均增速,也反映了機械工業在資產積累和擴張方面的強勁實力。同時,機械工業資產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比例為21.5%,較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進一步凸顯了機械工業在國民經濟資產構成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機械行業企業數量、機械行業現狀、機械行業資產規模
一、行業概述
機械通常被定義為由多個部件組成的系統,這些部件通過固定或可移動的連接方式組合在一起,以實現特定的功能或運動。機械可以是簡單的,如杠桿或滑輪,也可以是復雜的,如汽車引擎或機器人。機械按用途分類可以分為動力機械、金屬切削機械、金屬成型機械、交通運輸機械、起重運輸機械、工程機械、農業機械、通用機械、輕工機械和專用機械等。
二、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機械行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1949年至1957年建立初步基礎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機械工業逐步從修配性質發展成為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部門。進行了3年經濟恢復時期,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并著手籌建重大項目,如太原重型機器廠、哈爾濱大型電機廠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對原有的工廠進行了整頓和技術改造,新建了一批大型現代化骨干企業,并初步建立了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1958年至1965年建立完整體系階段,機械工業繼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工業體系。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援助項目在此期間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6年至1976年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盡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影響,但機械工業仍在艱難中發展。一些重點項目和科研活動仍在進行。
1977年至1985年的穩步發展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機械工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了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
1986年至今的快速發展與轉型升級階段,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機械工業生產能力顯著提升,2009年機械產品產銷額首次躍居世界第一。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邁出新步伐,5G智慧工廠的示范應用等推動了機械工業的現代化進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在機械工業營業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綠色制造、減碳發展有效推進。
三、行業產業鏈
機械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為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的行業。原材料包括鋼材、鋁材、銅材等金屬材料,以及塑料、橡膠等非金屬材料。零部件包括發動機、液壓系統、軸承、輪胎、底盤等關鍵零部件。產業鏈中游為機械制造企業,這些企業負責將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成各種機械設備和零部件。產業鏈下游是機械設備的應用領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采礦、工業制造、港口物流等。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機械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
四、行業現狀
2023年,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疫情防控措施調整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機械工業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與韌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和科技創新的主戰場,近年來持續快速發展,為機械工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此同時,國家對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持續投入和重視,更為機械工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3年末,中國機械工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為12.1萬家,較上年末增加1萬家,顯示出行業在擴張和增長方面的強勁勢頭。這些企業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例為25%,較上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進一步鞏固了機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從資產規模來看,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的資產總計達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這一增速不僅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平均增速,也反映了機械工業在資產積累和擴張方面的強勁實力。同時,機械工業資產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比例為21.5%,較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進一步凸顯了機械工業在國民經濟資產構成中的重要地位。
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模與增長情況直接反映了國家工業體系的實力和發展水平。2023年,規模以上機械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7%,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和制造業增速4.1和3.7個百分點。機械工業主要涉及的五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增加值都實現增長,其中電氣機械和汽車行業發揮突出帶動作用。
汽車行業同樣在2023年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增加值增速達到了13%。汽車行業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以及傳統汽車市場的穩步復蘇。隨著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不斷提高,以及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支持,汽車行業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電氣機械行業在2023年發揮了突出的帶動作用,增加值增速達到了12.9%。電氣機械行業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智能電網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等產業的政策支持。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電氣機械行業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專用設備行業在2023年的增加值增速為3.6%。專用設備行業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國家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支持以及市場對專用設備需求的不斷增加。隨著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不斷擴大,專用設備行業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
儀器儀表行業在2023年的增加值增速為3.3%,雖然增速相對較低,但仍然實現了正增長。儀器儀表行業的穩定增長,主要得益于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以及市場對高精度、高可靠性儀器儀表的需求不斷增加。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儀器儀表行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通用設備行業在2023年的增加值增速為2%,雖然增速相對較低,但仍然實現了正增長。這一增速表明,通用設備行業在保持穩定發展的同時,也在逐步進行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通用設備行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23年,機械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增減的產品數量各占一半左右,顯示出行業內部的分化特征。在重點監測的120種主要產品中,有61種產品全年產量實現了增長,占比達到50.8%;而59種產品產量出現下降,占比為49.2%。這種產量增減各半的現象,表明機械工業在面臨市場挑戰的同時,也孕育著新的增長點。
其中,汽車作為機械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銷量在2023年創下了歷史新高。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產量達3016萬輛,同比增長11.6%;銷量達3009萬輛,同比增長12.0%。步入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產量達2147萬輛,同比增長1.9%;銷量達2157萬輛,同比增長2.4%。從增長幅度來看,雖然汽車產銷量增速不高,但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摩擦頻繁的背景下,這一增長仍顯得尤為可貴。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也為汽車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五、行業發展趨勢
1、高端化與智能化轉型
中國機械行業未來的首要發展趨勢是向高端化與智能化轉型。隨著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加劇以及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機械行業正面臨著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挑戰。這一轉型體現在通過引入先進的制造技術和智能化設備,提升產品設計、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例如,通過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實施,機械行業能夠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提高響應速度和市場適應性。此外,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如新能源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等,將成為推動行業增長的新引擎。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將共同推動中國機械行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2、綠色化與可持續發展
綠色化和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機械行業的另一大發展趨勢。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挑戰,中國機械行業正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即碳達峰和碳中和。這要求機械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廣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技術。同時,行業正加大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投入,如電動汽車、風電和太陽能設備的生產,以滿足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綠色化轉型不僅有助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是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隨著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綠色化將成為機械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3、全球化與國際合作
全球化和國際合作是中國機械行業未來發展的第三個要點。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中國機械行業正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過海外并購、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等方式,拓展國際市場。同時,國際合作為中國機械行業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交流,有助于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面對全球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中國機械行業需要加強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增強國際競爭力。此外,通過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和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機械行業將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以上數據及信息可參考智研咨詢(www.szxuejia.com)發布的《中國機械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智研咨詢是中國領先產業咨詢機構,提供深度產業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定制服務等一站式產業咨詢服務。您可以關注【智研咨詢】公眾號,每天及時掌握更多行業動態。


2025-2031年中國機械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
《2025-2031年中國機械行業市場專項調研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共十三章,包含2025-2031年機械行業投資機會與風險防范,機械行業發展戰略研究,研究結論及發展建議等內容。



